首页 理论教育 回肠末端大体解剖

回肠末端大体解剖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成人全长5~7m,十二指肠25~30cm。大约20%的个体,回肠末端距回盲瓣30~100cm距离内可见肠壁对系膜缘处存在一囊状突起,称梅克尔憩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未完全消失而成。回肠末端常指回结肠动脉供血的末段回肠,此段距回盲瓣约20~40cm。回肠末端外观上与结肠明显不同,无结肠带和结肠袋;肠腔内无半月襞;小肠所特有的Kereling环形皱襞也由近侧小肠逐渐转为不明显或消失。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成人全长5~7m,十二指肠25~30cm。空肠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一般位于腹腔左上腹,回肠约占空、回肠全长的3/5,一般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在右髂窝处与盲肠相连。空回肠全部被腹膜所包被,并由腹膜覆盖的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性相当大。空回肠纡曲盘旋成肠襻,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空肠部分管径较大,黏膜环行皱襞较密、较高,管壁较厚,血供丰富,颜色鲜艳,而回肠则管径较小,黏膜环行皱襞低而稀疏,管壁较薄,颜色较淡。大约20%的个体,回肠末端距回盲瓣30~100cm距离内可见肠壁对系膜缘处存在一囊状突起,称梅克尔(Meckel)憩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未完全消失而成。小肠壁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由小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一起突向肠腔形成许多环行皱襞,环行皱襞一般环饶管壁的1/3~1/2,黏膜表面还伸出大量小肠绒毛,以十二指肠和空肠最为密集、发达,至回肠逐渐减少。绒毛长0.5~1.5mm,形状不一,可呈叶状(十二指肠)、指状(空肠)、杵状(回肠)。环行皱襞、绒毛及黏膜上皮吸收细胞游离缘的微绒毛,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扩大600倍左右,整个小肠的吸收面积达200~400m2,对吸收十分有利,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条毛细淋巴管,穿过黏膜肌层形成淋巴管层,固有层富含淋巴组织。空肠淋巴滤泡较少,回肠淋巴滤泡发达,多集合形成集合淋巴滤泡。

回肠末端常指回结肠动脉供血的末段回肠,此段距回盲瓣约20~40cm。回肠末端外观上与结肠明显不同,无结肠带和结肠袋;肠腔内无半月襞;小肠所特有的Kereling环形皱襞也由近侧小肠逐渐转为不明显或消失。此段管腔较细、管壁薄,肠管纡曲。黏膜呈天鹅绒样,血管常显露不清,但可见散在的颗粒样淋巴滤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