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I的基本病变在回肠末端,损害黏膜层、黏膜下层,不累及肌层,回肠末端黏膜上皮损害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淋巴滤泡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萎缩等,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上皮间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无肉芽肿及干酪性坏死,无异型淋巴细胞改变。
杨希山等报道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内镜与病理学结果,内镜诊断的回肠炎能被组织学证实的为76.3%,其中内镜诊断的中、重度回肠炎与组织学检查的一致率为100%,而轻度回肠炎与组织学的一致率仅55%,组织学诊断与内镜检查的符合率为93.5%。基于以上原因,如何提高内镜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并解释两者不完全吻合的问题,仍是目前较棘手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末端回肠黏膜也存在丰富的淋巴滤泡,这给我们病理学上炎性浸润程度分级带来很多的不便,这也是造成CTI轻、中度炎症内镜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对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现,肠道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淋巴滤泡扩大、生化中心明显,同时,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充填于绒毛间质及腺体间,轻度炎症时,病变较局限,与正常组织分解清楚,有时仅局限于一二个绒毛,其中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较少,中重度炎症时,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成片状分布,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轻度炎症组。我们通过定量研究后认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与目前标准下的炎性浸润程度分级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可用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来判断慢性末端回肠炎病理学上的炎性程度,这一指标将有可能为内镜、病理学提供更为方便、简单判断炎性程度的方法,从病理学的角度它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与其他指标相比更具有特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