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对胃肠动力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功能性胃肠病已引用国内外消化内科医师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许多胃肠道疾病与胃肠功能障碍有关,主要是由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的感觉异常所致。大量的研究显示,一旦胃肠功能发生障碍,可能累及整个消化道,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嗳气、反酸等,部分病人可有神经功能障碍之表现,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下降、焦虑、忧郁等。作者认为,正是由于本病可能有全胃肠功能障碍,那么,当胃肠功能障碍时便可能出现回盲瓣舒缩功能失调、结肠-回肠反流、细菌移植、肠微生态的改变,造成内源性感染,继而产生免疫反应,导致局部黏膜损害。同时,还与回肠末端的蠕动,近段结肠(或盲结肠)运动功能有关。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中,近80%的病例有慢性结肠疾病,另有近20%的病例无明显结肠疾病,但均有结肠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段结肠出现顺行肠蠕动的抑制,甚至有逆蠕动,从而使肠内容物滞留在盲肠和升结肠。因此,近段结肠运动紊乱容易产生盲、升结肠的高压状态,不利于回肠末端的排空。在生理条件下回肠末端和回盲瓣的功能是延迟作用、防止反流作用、重吸收胆盐的作用。生理条件下回肠末端的有效蠕动、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是排空回肠内容物的重要力量,也是对抗生理性反流的重要力量,因此,少量的或短时间的反流不会构成显著的细菌移植及肠微生态的变化。回肠末端及回盲瓣的运动关系协调,当回肠末端的内容物达到一定量时,刺激壁内神经丛引起该肠段的蠕动,当蠕动波到过时括约肌舒张,并将部分回肠内容物排入盲肠中,随着回肠的排空,其内容物逐渐减少,对壁内神经丛的刺激,回肠末端的蠕动减少,待新的食糜到达后蠕运动重新活跃起来,开始新的排空。正是由于回肠末端与回盲瓣之间运动存在非常协调的关系,进行有效传输和排空,可防止结肠回肠反流。作者研究结果发现,慢性末端回肠炎多合并有回盲瓣舒缩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回盲瓣的持续开放,结肠-回肠反流,细菌移植或移位,肠微生态的改变,造成内源性感染,继而产生免疫反应,导致回肠末端局部黏膜炎症和回肠黏膜结肠化。因此作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诱因之一。但功能性胃肠病与回盲部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CTI发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