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生素相关性肠病

抗生素相关性肠病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研究显示,抗生素相关性肠病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中最多见的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对任何使用抗生素达6周以上出现腹泻的患者,必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诊断。临床上要减少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生,尽可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这些年来,抗生素的应用一直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方面,但如不全面考虑,一味地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忽视人体正常菌群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势必会出现控制了甲病,出现乙病的情况,即抗生素应用后敏感菌杀灭,耐药菌得到优势生长,而引起细菌交替症。因此,必须在考虑微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这是控制感染理性的选择。大量的研究显示,抗生素相关性肠病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中最多见的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主要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所致。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克林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菌素。其他较常见的抗生素包括红霉素、磺胺类、四环素以及喹诺酮类。腹泻在口服抗生素的患者中最常见,但是胃肠外途径给药也可引起腹泻。对该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但是青年甚至于儿童也能罹患。应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因为医院内存在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芽胞的医源性污染。在轻症患者中,结肠黏膜可能仅仅显示轻微的炎症或水肿,甚至于肉眼观察正常。较重的患者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表现为弥漫性黏膜糜烂和溃疡,极似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极重的病例中,可见隆起的淡黄色渗出斑排列于结肠黏膜上。组织学上,这些伪膜是由纤维素、白细胞和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组成。然而,未见黏膜有细菌的入侵。临床上表现为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或黏液血便,并可有发热,症状常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但有1/3患者可在治疗结束后1~10d才出现症状。对任何使用抗生素达6周以上出现腹泻的患者,必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诊断。临床表现可以相差很大,从单纯的稀便,到伴有血性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的活动性结肠炎和蛋白丢失性肠病。在最严重的病例中,可并发脱水、低血压、中毒性巨结肠和结肠穿孔。大便检查和培养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粪便检测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阳性的伪膜性结肠炎,偶尔可以在不使用抗生素的病例中出现。在这些病例中,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易感状态,如最近作过肠道手术、尿毒症、肠出血、化疗或骨髓移植,在粪便中检测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可确诊。致病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产生两种毒素:毒素A和毒素B,两者均是能够致病的细胞毒素。检测粪便中细胞毒素的金标准是组织培养测定法,该方法反映毒素B的作用,因为组织培养测定法需要24~48h才能完成,故常采用较快速的酶免疫测定法。但大多数试剂盒只能测定毒素A,所以该方法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要得到最佳的结果,检测腹泻粪便样本需要新鲜或在24h内收集,且在2~8℃冷藏。毒素的阳性检出率随结肠炎的严重程度而升高,其变动范围从应用抗生素后最常见类型的单纯腹泻(即乙状结肠镜检查无明显的炎症)的毒素检出率20%,到明显伪膜性结肠炎的毒素检出率90%以上。相反,健康成人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带菌率仅为2%~3%,而其毒素的实际检出率为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末端回肠炎多合并有抗生素使用病史,高达79.6%,说明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发病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定植抗力下降、肠道细菌易位或移位、内源性感染,进而诱发肠道免疫反应的发生,导致末端回肠局部的炎症。临床上要减少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生,尽可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鉴于上述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腹泻,应立即停用抗生素,除非该抗生素的使用是绝对必要的。应避免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苯乙哌啶),因为其可延长抗生素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从而延长病程。无并发症的抗生素引起的腹泻,若无明显的结肠炎或毒性迹象,通常在停用抗生素后10~12d内可自行缓解,不需其他特殊的治疗。如有轻度的症状持续存在,则口服阴离子交换树酯消胆胺4g,3/d,连续10d可能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阴离子交换树酯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结合,减轻毒素的影响。顽固性或暴发性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便施行静脉输注液体、电解质和输血等支持治疗。对不能耐受口服甲硝唑的患者,静脉用药也有效;然而静脉滴注万古霉素不能获得足够肠腔内浓度,不应该静脉使用。全身性使用皮质类固醇的价值尚未确定。偶尔,对暴发性的病例需要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作为救生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宜先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再以微生态活菌制剂调整微生态,这是合理的选择,即先治后调;在有严重微生态失调表现的患者,原则上需要停用抗生素,给予微生态疗法,以促进恢复微生态平衡。由于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失衡、定植抗力下降、肠道细菌易位与医院内感染、肠道疾病及耐药菌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如何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保护肠道专性厌氧菌,防止肠道定植抗力下降,减少肠道内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内源性感染,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除以上方法外,有学者提出应用抗生素灭活分子(AIMs)来灭活肠道内的抗生素,其目的在于应用抗生素有效治疗肠道以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同时,减少其对肠道微生态的干扰作用,抑制肠道内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及易位,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