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1年人们就将成人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命名为滤泡性回肠炎、非硬化性回肠炎、息肉样淋巴增生症等。认为本病可能是肠道对各种刺激包括各种感染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并推测可能与小肠肿瘤密切相关。作者探讨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与慢性末端回肠炎在临床、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现已知,慢性末端回肠炎有3种类型:浅表型、增殖型、萎缩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本病的3个不同的时期,增殖型可能是较早期的表现,浅表型可能是中期改变,而萎缩型则可能是后期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淋巴滤泡增生多与炎症并存便是一个有力证据。作者认为回肠末端结肠化可能是贯穿整个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的基础,但引起上述变化的本质是淋巴滤泡的病理学变化,因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是淋巴滤泡的显著增生。小肠是一个极其发达的免疫器官,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本质是免疫反应,正因为增殖型的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病理变化具有淋巴滤泡增生并炎症之特征,因此将它作为与淋巴滤泡增生症参照物更有利于探讨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作者将35例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与同一时期增殖型慢性末端回肠炎36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在年龄、性别、病程、起病方式上均与增殖型的慢性末端回肠炎无显著性差异。②淋巴滤泡增生症与增殖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过程基本相同,说明本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③两者的内镜改变是基本一致的,均表现为黏膜淋巴滤泡显著增生合并炎症。④病理学改变:两者均有黏膜淋巴滤泡显著增生合并炎症、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多等改变。据丁氏报道回肠末端疾病118例中,其中慢性回肠末端炎约50.85%(60/118),而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约27.97%(33/118),此33例中22例黏膜轻度充血,7例点状浅表糜烂,可以看出末端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增生与炎症多并存,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理论上两者似乎有些区别,如果淋巴滤泡增生显著而炎症轻微,则诊断为淋巴滤泡增生症;如果淋巴滤泡增生合并明显炎症,则诊断为增殖型慢性末端回肠炎,但实际上临床医师或内镜医师很难把握,因为单从临床、内镜、病理学哪一方面都很难明确诊断,即使综合考虑也未必能得出确切的诊断。根据以上变化有理由认为,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的临床内镜病理学特征与增殖型慢性末端回肠炎十分相似,至少目前尚无更有效的方法将两者严格地区别开。因此,作者认为本病可能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是相同的,与感染、免疫有关,免疫反应可能是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的关键,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推测两者可能是同一个病或者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一个阶段,当然,要进一步的证实仍有待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