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鞭虫病是由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当鞭虫的数量多,宿主感染严重时,也可寄生于阑尾、结肠、直肠或者末端回肠。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鞭虫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宿主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借助尖刀形的口矛,不断做前后运动和两侧摆动,加之虫体的不断试探,刺穿毛细血管摄取血液和组织液。鞭虫寄生处黏膜细胞坏死,并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引起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甚至全身症状。轻、中度感染者虽然临床多见,但一般无显著症状,偶有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低热等。重度感染多见于儿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①胃肠道可见结肠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弥慢性出血点、溃疡形成。患者表现为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脱肛。有些病人出现慢性阑尾炎的症状。②血常规检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缺铁性贫血等。严重贫血者导致心脏扩大。③常头晕。极少数可有脑膜炎的症状。腹部触诊常有右下腹明显压痛。
在诊断上,肠鞭虫病在临床上多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和漏诊。以往在粪便中检查到鞭虫卵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检查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水洗自然沉淀法。为确定感染程度可应用定量的加腾改良法。结肠内镜检查时可见到虫体附着于肠黏膜上,虫体旁可见黏液。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甚至溃疡形成。借助肠镜检查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以便排除其他肠道疾病。X线钡剂灌肠检查,运用气钡双重造影法可以发现涂有钡剂的透光虫体外形。但作者认为,虽然大便找虫卵有一定的价值,但有许多局限性;结肠内镜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更大,不仅能清晰地看到成活的成虫,还能清楚地观察到盲肠及其周围局部的炎症程度、范围。另外,还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可采用结肠内镜下钳除成虫(成虫较少时)和结肠内镜下喷洒驱虫药物(成虫较多时)的方法,与常规口服驱虫治疗相比,具有效果更好、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结肠内镜是诊断和治疗肠鞭虫病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现有的资料表明,肠鞭虫病可累及回肠末端,当然可以引起末端回肠炎,可能有两种机制,其一是成虫的直接损害作用,其证据是,在回肠末端找到鞭虫;另一种就是肠鞭虫寄生后损害盲肠,继而影响回盲瓣功能,导致结肠-回肠反流,继而产生末端回肠炎症,其理由是部分病例回肠末端没有成虫只有炎症的存在,难以用成虫的直接损害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