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研究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研究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项研究证实,采用SD大鼠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可以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动物模型,用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有治疗与预防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作用。虽然,在动物实验上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是基本成功的,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慢性结肠疾病的治愈,可减少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生及促进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恢复。

作者曾用SD大鼠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研究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与预防的作用。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②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黏膜光滑、结构不清。实验前回肠末端的细菌数极少,而盲肠内的细菌数相当丰富(P<0.001)。实验后回肠末端和盲肠的细菌与实验前回肠末端及盲肠内细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说明,术前、术后回肠末端、盲肠内细菌数目、种类无明显变化。③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

另一项研究证实,采用SD大鼠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可以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动物模型,用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有治疗与预防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回肠末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轻(P<0.05)。而对照组的末端回肠之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尤其是肠上皮间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多。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采用SD大鼠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可以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动物模型,用甲硝唑+乳酸菌素+马来酸曲美布丁具有治疗与预防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作用。同时说明结肠-回肠反流是启动因素,而免疫反应才是引起末端回肠炎产生的关健因素。正是由于结肠-回肠反流后,末端回肠内环境微生态发生变化,继而发生免疫反应和炎症性损害。因此,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治疗应当主要针对结肠-回肠反流、微生态异常、肠道免疫反应3个环节进行治疗和预防。以上三联疗法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经实践证明有一定的疗效。

虽然,在动物实验上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是基本成功的,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结合文献和我们的有关资料认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预防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加强教育,增强卫生观念,让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尽早治疗。第二,减少胃肠道感染,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肠道微生态变化、诱发肠道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尽快治疗慢性结肠疾患,尤其是右半结肠的疾病。慢性结肠疾病的治愈,可减少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生及促进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恢复。第四,有神经症的患者,如出现消化道症状,应可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要进行心理干预,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有望防止回盲部功能紊乱所致的结肠-回肠反流,进而预防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