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管是引导来自毛细血管的血液回流入心房的管道。静脉血管壁薄易扩张,容量大,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安静时静脉容纳了循环血量的60%~70%。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血液循环功能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由于不断地克服血流阻力,消耗能量,当体循环血液通过动脉、毛细血管到达小静脉时,血压已降至15~20mmHg,流到下腔静脉时为3~4mmHg,最后汇入右心房时,压力已接近于0。通常将各器官和肢体的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而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右心室射血能力和体循环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右心室射血能力强或体循环静脉回心血量少,中心静脉压就低,反之,右心室射血能力弱或体循环静脉回心血量多时,中心静脉压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可反映静脉回流血量与心脏射血功能状态的相互关系。临床上可用作输血、输液量或速度的参考指标,如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需要观察动脉血压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右心室功能不全。当心脏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外周静脉压也将升高。
(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压力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它的高低取决于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关系。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血管系统充盈,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能力: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心室射出血量多,排空较完全,剩余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时室内压可降得更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的抽吸力量增大,回心血量增加。反之,心脏收缩力量减弱,心室舒张时室内压较高,血液淤积在心房和大静脉内,回心血量减少。当右侧心力衰竭时,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困难,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淤血肿大和下肢水肿等体征。当左侧心力衰竭时,肺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出现肺水肿。
(3)体位改变:体位改变对静脉回流影响较大。当平卧位突变为直立位时,因重力的关系,心脏平面以下的静脉内容纳的血量较平卧时增多约500ml,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这种改变在健康人身上由于神经系统的快速调节而不易察觉。但长期卧床的病人,则可因心输出量的减少引起动脉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等症状。
一个人如长时间站立不动,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和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临床上对低血压及休克病人,一定要注意体位的问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静脉内有单向启闭的静脉瓣(尤以四肢静脉内静脉瓣最多),当肢体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产生挤压,使挤压处的静脉压升高,以致静脉远心端的静脉瓣关闭,静脉血不能倒流,而近心端的静脉瓣开放,有利于血液从近心端挤向心脏方向;当肌肉舒张时,挤压作用消失,该处静脉压降低,以致近心端的静脉瓣关闭而远心端的静脉瓣开放,有利于血液从远心端流入其中(图5-10)。这样肢体骨骼肌节律性的收缩、舒张和静脉瓣有规律的开放、关闭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骨骼肌泵”。骨骼肌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直立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站立工作者,因不能充分发挥此肌肉泵的作用,易引起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静脉压升高,静脉扩张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上给休克病人穿“休克裤”,可压迫下肢的静脉血管,减少静脉容量,促进静脉回流,起到抗休克作用。
图5-10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对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
A.静息站立位;B.骨骼肌收缩;C.骨骼肌刚开始舒张时
(5)呼吸运动:由于胸膜腔内负压的存在,胸腔内壁薄的大静脉和右心房处于被动扩张状态。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中心静脉压下降,与外周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加大,有利于外周静脉血液回流,回心血量相应增加。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静脉回心血量相应减少。可见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称之“呼吸泵”。气胸病人,胸内负压消失,除了肺发生萎缩外,还要影响到静脉回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