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1.左侧心力衰竭 左心室输出量减少所致的心力衰竭称为左侧心力衰竭。病变特点是肺静脉系统淤血和肺水肿。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2.右侧心力衰竭 右心室输出量减少所致的心力衰竭称为右侧心力衰竭。病变特点是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和下肢及全身水肿等变化。见于肺心病、大块肺血栓、二尖瓣狭窄等。并常继发于左侧心力衰竭。
3.全心衰竭 左、右心都发生衰竭称为全心衰竭。病变特点是同时有左、右侧心力衰竭的表现。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变如发生于全心,则可引起全心衰竭。也见于持久的左侧心力衰竭使右心室后负荷长期加重而导致右侧心力衰竭。
(二)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发生时,心泵血功能急剧障碍,心输出量急剧下降,机体代偿不及产生心力衰竭,称为急性心力衰竭。此类心力衰竭的特点是常伴有心源性休克。
2.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长期处于一种持续的心功能不全状态,在代偿阶段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可不显露,失代偿后,心输出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于是心力衰竭症状显露,称为慢性心力衰竭。此类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常见,病变特点是常伴有静脉淤血和水肿,故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三)按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1.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输出量低于正常的心力衰竭称为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病变特点是在休息时,心输出量已低于正常水平。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但其值仍属正常,或可稍高于正常水平的心力衰竭称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病变的特点是机体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此类心力衰竭主要继发于代谢增高或心脏后负荷降低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等。
(四)按心力衰竭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心力衰竭 此类心力衰竭,心脏代偿完全,处于一级和二级心功能状态。一级心功能状态是休息或轻微活动时,无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出现。二级心功能状态是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出现气急、心悸等。
2.中度心力衰竭 此类心力衰竭,心脏代偿不全,处于三级心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但休息后能缓解。
3.重度心力衰竭 此类心力衰竭,心脏失代偿,处于四级心功能状态。在静息情况下,可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劳动能力丧失,说明病情十分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