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成为必然。以上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阻止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也应从上述各方面着手,改变社会导向,重视和扶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承认中国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改善中国科技期刊落后的现状,进而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许 蕾

(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内燃机工程》编辑部上海200438)

作者简介:许蕾,助理工程师,《内燃机工程》编辑部责任编辑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偏低,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外流,迫切要求中国国际期刊改革,与国际接轨。针对该问题,概述中国期刊国际化途径及扩大影响力的方法。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科技论文;外流

科技期刊是传播、交流和储存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引导科学学术发展方向方面作用巨大。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增长很快。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品种数量达近5000种,占全国现有期刊总数的一半,数量仅次于美国。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范围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1]。然而,众多的科技期刊种类与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成正比,中国的科技期刊总体影响力偏低,知名度不高,加之发表周期较长等问题,导致国内最优秀、最前沿的科技论文往往跳过国内期刊,改投国际上影响因子更高的其他期刊,致使大量优秀文章外流,导致国内科技期刊文章质量偏低,因而进一步制约了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如此恶性循环,中国科技期刊长期挣扎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和报导本国科技发展最前沿动向[2]

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成为必然。

关于期刊国际化指标目前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将期刊国际化指标分为两大类:期刊刊载内容的国际化和期刊内容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国际化[3]。其中,期刊内容的国际化指的是期刊所刊载的论文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这一点可以反映为文献计量学指标和被国际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情况;期刊内容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国际化则包括了编辑出版标准、编委会、作者、审稿专家、语种、市场运营、发行等各个方面。

因此,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可从上述两大方面展开探讨。

1 中国科技期刊内容的国际化

期刊内容的国际化可理解为期刊所刊载文章的质量。高质量的论文才可能获得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影响到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数据统计表明,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近年来增长迅猛。以2011年为例,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发表了14.8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并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国工程索引(EI)等著名数据库收录。2007年起,E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已居世界第一,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二[4]。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较大,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但是同期,中国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中的位置则没有那么乐观。以SCI为例,SCI数据库涵盖了7100余种期刊,其内容范围覆盖170余个学科领域。2010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共128种[5],仅占SCI收录期刊总数的不足2%,占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不足3%,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仅31种。

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中,90%以上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优秀科技论文流失率高达67.1%,已成为世界上优秀科技论文外流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大陆科技论文与除香港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呈逆差态势,且有越演越烈趋势。1992年中外科技论文交流逆差指数为24.25,而2011年这一指数扩大至72.17,这表示中国每流出72篇科技论文的同时仅流入1篇外国科技论文[6]。避免优秀论文外流成为中国期刊内容国际化的重要方面。

分析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研究国际化。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交流的广泛和深入开展,中国科技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国外优秀期刊在我国国内经营的限制减少,而国内期刊面临国外期刊的竞争越发激烈。同时,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学术界文化对话越发频繁,科学的“国界”越来越淡化。因此部分中国科技论文外流成为必然。

(2)政策影响。目前国内大量科研机构、高校乃至部分企业对科研考核的标准量化特征明显,院士遴选、基金申请、项目申报、院所排名、职称评定等诸多领域都将所发表论文被SCI、E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5]。有问卷调查表明,选择投稿到国外期刊的文章六成以上原因是所在机构、高校对科研工作的考核以被各大国际著名检索收录的文章数量为标准。片面追求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检索标准的做法,如同无形的指挥棒,将中国大量优秀论文引向国外期刊,最终导致最优秀的最具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外流。

(3)国内科技期刊质量较低,发表周期较长。较多的优秀文章外流,也同时制约了国内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二者相互影响,导致国内科技期刊质量很难突破瓶颈。另外,国内期刊发表周期普遍较长,很多期刊的发表周期超过一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了获得首发权和扩大影响力,必然会选择发表周期更快的国际知名度更高的国外期刊。

以上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阻止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也应从上述各方面着手,改变社会导向,重视和扶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承认中国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改善中国科技期刊落后的现状,进而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2 期刊内容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国际化

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知名期刊内容之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编委会、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语种、编辑出版标准、市场运营、发行等方面。

(1)编委会和编辑的国际化。国际化的编委会为期刊踊跃推荐和撰写稿件,并在所在国家和地区积极宣传和组织专题会议并征集专刊论文,极大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同时对国际稿件的组织、论文的审阅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辅助编辑部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达到的目标。同时,国际化的编委会还会对编辑部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思想提出建议,帮助编辑部开拓办刊思路,开展办刊实践活动。以Cell Research为例,自2006年起,Cell Research与国际著名的自然出版集团合作,通过为优秀论文开辟快速评审绿色通道,国际编委协助组织专题稿件,期刊发表的优秀原创论文推荐到顶级学术期刊点评栏目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跨越发展[7]。而国际化的编辑可以更加灵活地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稿件进行征集整理,组织征稿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期刊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2)作者国际化与读者国际化。仍以Cell Research为例,该刊作为国内主办的国际化期刊,自创刊号起便接受国外学者投稿,十余年来国外稿件刊登量占30%以上,并呈现上升趋势。而作者国际化与读者国际化相辅相成,只有读者国际化,让期刊有机会被各国学者了解和认同,才会有国际化的作者;而作者国际化,也会促进其周围更多学者接触该刊物,进而了解和认同该刊。Cell Research 2001年创造了中国科技期刊SCI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的纪录,其后逐年攀升,至2010年SCI达到9.417,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160种核心期刊中排第15位,成为该领域顶级科技期刊之一[8]。Cell Research的SCI影响因子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科技期刊首位,成为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3)审稿专家国际化。扩展审稿专家队伍,邀请国外专家为国内期刊审稿十分必要。随着审稿专家队伍扩大,其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可以为稿件安排更为对口的审稿专家,而国际化审稿专家队伍的观点亦更为多样,可以突破国家和区域限制,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价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4)语种国际化和编辑出版标准国际化。中文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不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种为英文。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普及,中国学者阅读英文文献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但用英文撰写论文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内科技期刊编辑水平亦有限,英文摘要不规范也成为影响中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数据库收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者若有能力并且成功撰写了全英文的论文,一般也不愿意在以中文为主要出版语言的国内发表,更倾向于将稿件投往以英语为母语或主要语言的国家。而我国编辑标准仍不够完备,部分标准已20余年未修订,编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查证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国内期刊出版单位对投稿稿件提出了比较详细的撰写要求,涉及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图表标题、参考文献的撰写等。只有将文章编辑出版标准国际化,才能使中国的科技论文与世界接轨,为世界著名数据库接受。

(5)市场运营国际化和发行国际化。市场运营和发行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受众范围,亦很大程度上影响期刊的发展前景。只有在提高文章质量的基础上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学进来,并将中国科技期刊推出去,才能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如上所述,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两个方面之间,以及除内容外的其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才能突破瓶颈,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3 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其他方法

3.1 注重学术论文诚信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流的学术离不开科学的学术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正确的学术方向、良性的学术群体,学术期刊应该是创新的实时记录。抄袭和捏造的学术论文是科技期刊发展中的毒瘤,必须要将其彻底铲除,科技期刊才能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众多期刊与知网合作,对投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学术论文诚信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产业化和规模化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业,集团化与规模化趋势明显。以荷兰E1sevier出版公司为例。E1sevier的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E1sevier通过兼并重组和创办新期刊等途径迅速扩张,如今在全球24个国家的70多个办公室中拥有7000余名员工。在遍布全球的7000名期刊编辑、7万名编委会成员、30万名审稿人和50万位作者的共同配合下E1sevier集团每年出版2000余种期刊和20000余本书籍。如今,E1sevier已从一家致力于传播经典学术的荷兰小书店发展为一个向全球科技和医学学术群体提供超过2万本的刊物和图书的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其旗下1750种科学技术与医学期刊中,有1350种被SCI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柳叶刀》、《细胞》等著名杂志[9]。E1sevier旗下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在全球多个国家多名员工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甚至很难划分其旗下期刊的“国籍”。E1sevier集团的长者-大树-藤条标志亦为全球各行业学者所熟识,成为全球学者心中巍然矗立的品牌。

而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期刊弱小而分散,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往往是三五名编辑的小作坊模式下完成的,发展规模小,专业面窄,发行量小,还存在定位不合理、形式呆板等问题,很难形成品牌,其规模和影响力完全无法同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竞争。

中国科技期刊若能规模化、产业化,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期刊的生产经营成本,扩展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空间。

3.3 科技期刊数字化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经从纸质出版物向数字出版物倾斜。

数字出版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期刊同知网等数据库合作或者联合同行业其他科技期刊共同进行数字出版,并有600余种刊物开展了数字优先出版工作。数字出版可以极大地降低文献检索难度,有力推动了科技文献的传播与被引。而数字优先出版作为近年来的热点也得到了很多国内科技期刊的认可,本刊亦从今年起与知网合作推出了数字优先出版业务,得到了众多作者和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网站建设也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部分。《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于2005年建立了网站并于2009年进行了改进,实现了收稿、审稿、编辑、组版、邮寄清样各环节网络数字化。该刊的统计数据表明,自2009年起每年的投稿量以10%~15%的速度递增[11],期刊的知名度和宣传影响力明显提升,并且弥补了纸质传媒缺少互动的弱点。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还应当包括手机App出版等新兴方式,其形式也应更加灵活,而并非仅仅简单地将排版文件上传。而以科技期刊数字化为基础,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提炼和精简,可以为用户提供诸如咨询、测评、情报、培训等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的服务。进行二次售卖。这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3.4 科技期刊专业化

目前国内众多科技期刊较为分散,且大量期刊的定位不够明确。而今,专业化成为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根据本出版单位现状,依托本单位的优势,集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期刊出版业务,在专业领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牢牢占领市场,成为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如自然出版集团的自然系列期刊,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自然结构生物学》)等34种刊物[12],专业方向非常明确。这种做法既避免了众多学科领域相互重叠,期刊刊载文章界限模糊等问题,也充分利用了本单位的优势和资源,将Nature品牌做成了一面醒目的旗帜。

3.5 参加学术培训和交流

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由编辑专业和相关技术专业等人员构成。编辑人员对相关技术行业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对本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差别很大。因此参加学术培训和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方向,也可开拓编辑视野,亦有助于减少文章中的技术差错。

参加学术交流还可以结识相关专业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宣传和推广所编期刊,并获得拓展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队伍的机会。

与此同时,参加行业交流亦十分必要。与国内外出版同行交流,可以学习其成功经验,借鉴其失败教训,拓展思路,对期刊的发展作用巨大。

4 结语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应从内容国际化以及编委会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审稿国际化、语种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同时,科技期刊出版公司集团化、规模化以及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也成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还应该多参加学术交流和行业交流,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现状,真正让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2]陈斌.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4-157.

[3]余党会,石进英,邓晓群,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分析[J].编辑学报,2005(5):387-389.

[4]吴锋,何锋.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历史演进及对科技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3,3:75-78.

[5]徐婕,韩连庆.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的剖析和建议[J].学会,2013,3:53-59.

[6]吴锋.我国科技论文外流态势监测与评析[J].情报杂志,2013(3).

[7]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4:216-217.

[8]生物通.中国主办《Ce11 Research》最新影响因子再进一步[EB/OL].[2011-07-06].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5110600465.htm.

[9]关于爱思唯尔[R/OL].http://china.e1sevier.com/e1sevierdnn/ch/关于爱思唯尔/概览/tabid/625/Defau1t.aspx.

[10]中国知网优先出版期刊名录[C].中国知网第七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1]潘雯,修桥,韩仰欢,等.《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社网络数字化建设策略探索与实践[J/OL].中国公共卫生,http://www.cnki.net/kcms/detai1/21.1234.R.20130608.1627.001.htm1.

[12]李建忠.国外科技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6):1007-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