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①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它以泌尿的方式将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②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等环节。③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滤过膜,其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正常成人安静时肾小球滤出率为125ml/min。凡是可影响有效滤过压、滤过膜面积和肾血浆流量的因素均可影响肾小球滤过。④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球小管,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并有一定限度,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最高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将影响管内外的渗透压差,妨碍水的重吸收起到利尿效应,称为渗透性利尿。除溶质浓度外,球-管平衡也是调节肾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机制。⑤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调节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和水,并排出K+,其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⑥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骶髓,大脑皮质等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对初级排尿中枢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以抑制作用占优势。⑦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在各种病因作用下,造成其泌尿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体内代谢产物蓄积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主要通过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坏死、肾间质损害、肾血管病变四个环节引起。⑧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其中肾缺血、肾中毒是引起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患者尿量减少与否,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两种。⑨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迁延并呈渐进性发展,最后导致尿毒症而死亡。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一般采用健存肾单位学说。⑩慢性肾功能衰竭不仅引起泌尿功能障碍、体液内环境改变,还可致骨营养不良、高血压、贫血等。
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①呼吸器官,通过呼气排出CO2、少量水分和挥发性药物等;②消化器官,涎腺可排出少量的铅和汞,消化管可排泄胆色素和无机盐等,但是,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留下的残渣,由直肠排出,因未进入内环境,故不属于排泄;③皮肤,以蒸发形式排出水、NaCl、KCl、尿素和乳酸等;④肾脏,通过尿的生成,排出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等。由肾排出的代谢终产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故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
肾脏在排泄的同时,还起到了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及Cl-等,排酸保碱维持酸碱平衡等作用。此外,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所以,肾脏并非是单纯的排泄器官,而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当各种病因造成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体内代谢产物蓄积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称为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众多病因主要通过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坏死、肾间质损害、肾血管病变四个环节引起肾功能衰竭,根据其发病的急缓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阶段时,均发展为尿毒症,而导致严重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