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质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信息经下行通路传递,最终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以及脑干运动核的神经元联系,支配骨骼肌运动。
(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
人类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在中央前回,其对躯体运动的控制有以下特征(图13-25):
图13-25 大脑皮质运动区
1.交叉支配 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运动。但在头面部,仅有面神经下核支配的眼裂以下表情肌和舌下神经核支配的舌肌接受对侧半球运动区控制。多数骨骼肌,如咀嚼肌、喉肌及眼裂以上表情肌受双侧皮质运动区控制。所以,当一侧内囊损伤时,将引起对侧躯体肌肉瘫痪,而在头面部仅引起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和舌肌瘫痪。
2.倒置分布 与体表感觉区相似,运动区对骨骼肌的支配在空间安排上分工明确而有序,总体呈倒置分布,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3.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成正比 如手、头面部、舌等运动灵活精巧的部位,在皮质运动区中的代表区较大,而躯干等在皮质运动区中的代表区却小得多。
除中央前回以外,在大脑半球内侧面还有运动辅助区,刺激该区可引起双侧肢体运动和发声等,额叶和枕叶皮质的某些部位也与躯体运动有关。
(二)运动传导通路
由大脑皮质发出,经内囊达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传导束,称皮质脑干束,支配头面部运动。而由大脑皮质发出,经内囊、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大部分在延髓锥体处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束中约有20%的纤维并不交叉到对侧,而在同侧脊髓的前索下行,构成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与精细、技巧性的运动有关,而皮质脊髓前束则主要控制躯干及四肢近端肌肉,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运动有关。
在生理学上一般将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合称为锥体系,认为其功能为发起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而将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路称为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包括由一些皮质下核团,如基底核、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处发出的下行纤维组成的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这些纤维下行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上述皮质下核团又接受来自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下行纤维以及锥体系发出的侧支的联系。锥体外系具有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的运动的功能。
由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皮质的起源上相互重叠,两者在脑内下行途中不断发生纤维联系,所以,从皮质到脑干之间,由于各种病理过程产生的运动障碍往往难以分清是属于锥体系的损伤还是锥体外系的损伤。临床上所谓的锥体束综合征或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实际上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的结果。所以,近年来临床医学中已很少使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
链接 卒中的“三偏” 卒中(中风)的“三偏”症状是指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体征,多见于出血性卒中。
(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锥体束由从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锥体处交叉到对侧,继续下行到脊髓后支配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瘫、舌瘫及肢体瘫。
(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身体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经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是热、冷,以及痛刺激的判断。如内囊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痛温觉障碍。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侧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
(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辐射的神经纤维,是由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的,它们经内囊后支投射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或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