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测量法是一种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能够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情况。
1.适应证
(1)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外科及颅内手术病人。
(2)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病人。
(3)术中血压剧烈波动、病人需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如嗜铬细胞瘤手术。
(4)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的病人。
2.测压途径 桡动脉常为首选,以左侧桡动脉为多见。其位置浅表,相对固定,因此穿刺插管比较容易。在桡动脉穿刺前一般需行Allen试验,以判断尺动脉循环是否良好。此外,肱、股、足背和腋动脉也可采用。
3.测压方法
(1)物品准备:①套管针、肝素稀释液;②压力连接管;③连续冲洗系统;④压力换能器;⑤电子监护仪。
(2)插管方法:以桡动脉为例,分为经皮动脉穿刺和直接动脉穿刺两种方法:①经皮穿刺插管:应用相应型号的套管针;穿刺前病人取仰卧位,摸清动脉搏动,腕部垫高使腕背伸直,拇指保持外展;消毒、铺巾;穿刺者右手持针使套管针与皮肤呈30°角,朝着动脉向心方向进针,如有鲜红的血液至针蒂,表明内针已进入动脉,再进针约2mm,使外套管也进入动脉内,缓缓送入血管;拔出内针,有搏动性血流自导管喷出,证实导管位置良好,即可连接测压装置;用肝素稀释液冲洗套管;将测压管道系统与压力监测仪相连。②直视穿刺置管:遇有桡动脉搏动微弱、休克、低心排血量和经皮穿刺失败的病人,则切开皮肤,显露桡动脉,直接明视穿刺插管。
4.监护要点
(1)动脉测压管与换能器或测压表紧密相连,避免脱开出血。
(2)肝素稀释液冲洗测压管道,防止凝血的发生。可采取间断或微量持续冲洗法,避免肝素液入量过多。冲洗速度亦不能过快,防止局部缺血和疼痛。肝素液的配制,生理盐水500ml+肝素10mg。
(3)固定:将动脉测压管沿肢体固定好,防止导管脱出。
(4)防气栓:注入冲洗液时,严防气泡进入,发现管道内气泡时,及时排除。
(5)防血栓:管道堵塞时,用抽吸法疏通,若无回血,停止使用并拔除。
(6)定时观察病人肢体的血供情况:如发现局部肿胀、皮肤颜色及肢体温度有异常,及时拔除测压管,并报告值班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7)减少失血:取血标本时,用两个注射器,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吸出后,再取两个5ml血。第二个5ml血做标本用,第一个5ml血再注入动脉内。
(8)三通接头用无菌治疗巾包好,8h更换一次。
(9)测压前调试监护仪的零点:通过三通使换能器头与大气相通,当监护仪上的数字显示“0”或“±”时即可转动三通,使之与大气隔绝而与病人的动脉测压管相通。
5.注意事项
(1)换能器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2)直接测压与间接测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认为直接测压的数据比间接测压略高出5~20mmHg。
(3)不同部位的压差:在周围动脉不同部位测压,要考虑不同部位的动脉压差。
(4)测压计的校验:换能器与测压仪之间因存在电匹配问题,除了同型号、同参数的换能器可互换外,一般换能器不能随便互用。
6.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血栓和栓塞: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导管越粗、反复动脉穿刺损伤动脉内膜时,血栓的发生率就越高。此外,导管的质地也会影响其发生率,如聚四氟乙烯导管血栓的发生率要比聚乙烯导管血栓的发生率低得多。桡动脉血栓形成有70%发生在拔管后的24h以内。血栓形成后大多数可以再通。
预防措施:①测压结束拔除动脉内导管时,压迫阻断近端动脉血流,用注射器连接测压导管边吸边拔,尽量抽出导管周围的凝血小块,局部包扎、松紧合适;②减少动脉损伤,避免多次穿刺;③连续或间断用肝素稀释液冲洗,防止凝血;④导管不宜太粗、质地要好、留置不可太长,一般不宜超过4d;⑤密切观察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等末梢循环障碍时,应立即通知医师拔管。
(2)局部出血、血肿:穿刺失败或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压迫时间应在5min以上,用宽胶布加压包扎。对于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压迫时间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
(3)感染: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预防措施: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每日穿刺部位消毒并更换敷料一次;③加强监测,测体温4/d、查血象1/d,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④留管时间一般不超过3~4d,最长不超过7d,若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拔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