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监测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监测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②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器官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减少时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⑤单核细胞增多病理情况下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疟疾、血液病;减少意义不大。②活动性局限性肠炎患者血清溶菌酶升高,且与病变强度成正比。③胃癌病人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显著降低。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WBC)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而以粒细胞为主,其主要功能是对外来感染起防御作用。正常值如下:

白细胞     (4.0~10.0)×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0.1)×109/L

淋巴细胞    (0.8~4.0)×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02~0.5)×109/L

中性杆状粒细胞 (0.04~0.5)×109/L    单核细胞       (0.12~0.8)×109/L

中性分叶粒细胞 (2.0~7.0)×109/L

通常WBC>10×109/L称白细胞增多;<4×109/L称白细胞减少。因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在大多情况下,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临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生理情况下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饱餐、空腹时;病理情况下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的白细胞破坏、大出血、中毒、器官移植术后、白血病等。而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②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器官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减少时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血液病、器官移植术后等;减少见于伤寒等感染的早期、应激状态及应用激素。④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血液病、锌等金属中毒、转移性癌症病人;减少无明显临床意义。⑤单核细胞增多病理情况下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疟疾、血液病;减少意义不大。

2.溶菌酶测定 正常人尿中溶菌酶为0~1μg/ml;血清中含量为5~30μg/ml。因方法条件不同结果差别甚大,动态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临床意义】 ①肾移植术后定期检测血清与尿中溶菌酶活性高低表明排斥反应是否发生。②活动性局限性肠炎患者血清溶菌酶升高,且与病变强度成正比。③胃癌病人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显著降低。

3.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 正常成人男性0.55μg/ml,上限为5.2μg/ml;女性0.4μg/ml,上限为4.6μg/ml;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CRP血浓度会急剧升高,可达正常的2 000倍,是目前临床上最有用的免疫时相反应指标,常用于术后、风湿病、细菌和病毒感染、心肌梗死等测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