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监护
1.监护 专人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详细的记录。
2.严密监测呼吸机的运转状态 不能完全依赖报警装置,如呼吸机报警失灵或关闭就不能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除注意报警外,还要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和仪表显示。一旦发生故障要按顺序检查,及时排除。若不能及时排除,首先应使病人脱离呼吸机。若病人无自主呼吸,可用简易呼吸器维持通气及给氧。
3.呼吸功能的监护
(1)肺部观察:通过望、触、叩、听观察肺部情况,从而了解呼吸功能。
(2)血气分析:呼吸机应用30min后应做血气分析,尽可能应用较低的吸氧浓度,而使PaO2维持在60mmHg;PaCO2为观察通气的指标,但不急于使PaCO2恢复至正常,最好维持在40~50mmHg。
(3)必要时监护呼气末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潮气量、肺部顺应性、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吸氧浓度等。
(4)定期胸部透视:可确定插管位置、肺部感染、肺不张等。
(二)呼吸道管理
1.加强呼吸道的湿化、温化 气管插管或切开的病人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温化、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需使用加温加湿器予以补偿。要求吸入气体温度在32~35℃,湿化器的水温一般在50℃左右,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引起喉痉挛、出汗,甚至烫伤气道。注意只能向湿化器加无菌蒸馏水,而不能用生理盐水替代,防止罐内形成溶质沉淀。更要防止湿化器内水蒸干,干热的气体进入气道比冷空气更为有害。还可直接向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每次2~5ml,每0.5~1h一次缓慢注入气管深部,每天200ml左右。湿化液总量需要根据病情、痰液黏稠度调整。所给予的量既要保证痰液稀薄易于吸出、咳出,又不至于出现肺部湿化过度的湿啰音为宜。
2.保持呼吸道通畅 翻身、胸部叩击是预防压疮、促进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每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同时,用手掌叩击病人的背部。拍背同时让其深呼吸与咳嗽,以利排痰。叩击背部时注意防止气管插管脱出。在翻身、叩背、湿化气道后给予吸痰。
3.有效吸痰,减轻痛苦 对于清醒的病人,吸痰是非常痛苦的操作。许多病人回忆说:“吸痰就像吸引肺组织一样,非常难受。”“吸痰像过大刑”。大多数病人在吸痰时感到憋气。吸痰时应观察病人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面部表情和四肢的动作等,以判断吸痰时痛苦和憋气情况。一旦发现缺氧表现,应停止吸痰,并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当病人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听诊有痰鸣音,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升高,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下降,提示需要吸痰。吸痰的注意事项:
(1)事先向病人解释。
(2)使用专用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长度为40~50cm(比气管导管长4~5cm)。
(3)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FiO2>70%)吸入1~2min,这是非常重要的程序。每次不应超过15s,吸引负压不超过50mmHg,两次间隔时间在3min以上;先吸气管,后吸口腔和鼻腔分泌物。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三)加强基础护理
1.体位护理 护士应观察病人的言语或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判断病人变换体位的需要。事后要询问病人的感觉。研究表明30°~45°翻身对改善通气几乎没有作用。90°的左侧或右侧卧位是促进最佳肺功能的必要措施。因此翻身时要使病人体位处于90°的侧卧位。协助病人活动肢体、被动按摩或协助坐起、下床坐在椅子上都可减轻体位不适。每1~2h变换体位一次,变换体位时注意支撑呼吸机管路,避免牵拉引起的不适。
2.口干或口渴的护理 许多病人有口干、口渴的不适。因此要经常为病人湿润口腔,如将湿纱布放置于舌或口唇之上、给予冰块含化、向口腔内滴水等。不要轻视几滴水所带来的好处。严重口渴时,几滴水会减轻很大的痛苦。
3.预防压疮或皮肤损伤
(四)常见的心理不适与护理
笔者对59例机械通气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病人体验有不安全感、急躁、孤独、生气、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且显示主要与沟通障碍、缺少信息、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等因素有关。因此,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护理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不安全感 调查显示27%的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不安全感。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有:担心呼吸机出故障,担心呼吸机调节不当引起憋气、痰不能及时被吸出,痰多堵管、呼吸回路内的水反流入气道,担心呼吸机的报警失灵、憋气、死亡不能被及时发现等。这些因素几乎都与呼吸机的性能、呼吸机的管理及相关的护理有关。护理措施:①守在病人床边,坐在病人的视线范围之内;②表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病人呼叫及时赶到床边,把手铃放在病人的手上,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等;③由专业人员负责呼吸机参数的调整、保证呼吸机的性能良好,并向病人说明呼吸机性能、报警良好;④做到及时吸痰、及时清除呼吸管路中的水,确保呼吸道通畅。
2.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心理不适 调查显示68%的病人有急躁,16%的病人害怕或有恐惧感、孤独感等。除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外,建议采取综合的心理支持方法:
(1)向病人做自我介绍,并适当地称呼病人。尽量固定护士,以便建立信任的关系。
(2)现实教育:向病人简要说明使用机械通气或进监护室的原因,并告知时间、地点,必要时重复。在病人的视线之内放置日历、钟表、手表等,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3)加强沟通:密切观察病人的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判断病人的需要或不适。若无护理操作时,每班至少利用5min的时间陪伴病人,与其交流。常用的交流方法有:手势、眼睛、表情、图板或字板、会话卡、书写板等。
规范的手势语是值得推广的交流方法。例如规定:①伸大拇指,表示要大便;②伸小指,表示要小便;③伸食指,表示有痰;④单手握空心拳,做喝水状,表示口渴;⑤单手握实心状,像有人在捶击,表示疼痛;⑥用手拍床,表示极度不适。
(4)提供充足的信息:①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等;让病人清楚:不能说话是暂时的;②解释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以及如何配合;一旦呼吸机出现故障,用其他的呼吸支持方法,并把简易呼吸皮囊放在病人的视线之内;③介绍健康状况,如化验或检查结果等;④向家属介绍病人的情况、使用的仪器、病人的心理和病情变化。
(5)环境护理:用围帘或屏风为病人提供私人空间,使外界的刺激减低到最小程度。在抢救邻床病人时,给予遮挡;减少因医务人员、探视者引起的噪声,尤其避免闲谈影响病人休息;将仪器报警声和电话铃尽量调小。使用空调时,防止温度过低或太高,更要避免冷空气直接对着病人吹。
(6)关爱的态度和言行: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真诚地关心、体贴病人,语言温和,避免不良言行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7)促进适应:病人有时会采取不合适的方法表达需要,例如通过分离呼吸管路的接头,弄出声音,吸引护士到床边来。因此,护士应教会病人选择安全有效的方式表达需要。还可以指导病人学习想像、深呼吸放松术、进行性放松术、生物反馈等,必要时给予音乐疗法、治疗性触摸等减轻应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