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脑术后护理

颅脑术后护理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脑术后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合并症多,无论手术大小,均可发生一系列组织、生理学变化,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导致脑疝,引起病人死亡。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颅脑术后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合并症多,无论手术大小,均可发生一系列组织、生理学变化,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导致脑疝,引起病人死亡。因此对颅脑外科术后病人应使用最先进的检查、治疗仪器,实施严密监测,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并加强护理,方可使病人度过危险期,顺利康复。

1.平稳搬运 颅脑手术结束回病房后,护士应协助医师、麻醉师将病人搬运到床上。搬运时一人专门扶托头部,保护好引流管,使头颈部成一直线,动作轻巧,防止头部扭转或受震动。搬运病人到床上,立即测量呼吸、血压,观察瞳孔,了解搬动过程中病情有无变化,与麻醉师交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协助医师和麻醉师处理。

2.体位 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误吸。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抬高床头10°~2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幕上开颅术后,可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避免切口受压;幕下开颅术后早期应取无枕侧卧或侧俯卧位,特别是伴后颅脑神经受损,吞咽困难者只能取侧卧位,以免分泌物误入气管。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后,颅腔留有较大腔隙,术后24h内应保持患侧高位,以免翻动时发生脑和脑干移位,引起脑出血或脑干功能衰竭。24h后,脑组织肿胀将空隙充满,再变换体位。颅内动脉瘤术后3d内取平卧位,以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任何情况下搬动病人或为病人翻身时,应专人扶托头部使头颈成一直线,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震动。

3.做好病情观察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生命体征可直接反映病人全身状况,而生命体征的变化又受中枢神经的管理,颅内病理变化可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因此,应24h检测并记录,病情稳定后逐渐延长监测间隔时间。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情况,保持敷料干燥,避免切口感染。如被血性液浸透,要及时更换敷料,头部垫以无菌治疗巾。观察有无脑脊液漏,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病人取半卧位、抬高头部以减少漏液。观察浸湿敷料范围,估计渗出程度。防止颅内感染,注意局部敷料无菌,使用抗生素。

4.呼吸道护理 颅脑术后有些病人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咳嗽或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引起呼吸道梗阻,加重颅内高压,同时也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要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5.饮食和输液 颅脑术后病人清醒,病情稳定,无不适感,术后第1日可进流质饮食,第2~3d给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较大的颅脑手术或全麻术后,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消化道紊乱,可暂禁食1~2d,给予补液,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饮食。颅后窝手术或听神经瘤手术后,因舌咽、迷走神经损伤,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者,应严格禁食禁饮,防止食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应给予鼻饲供给营养,待吞咽功能恢复后逐渐练习进食。

颅脑手术后为避免加重脑水肿,应适当控制输液量,成人每天以1 500~2 000ml为宜,其中含盐溶液500ml,并限制饮水量,使机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输液速度不能过快,24h内均匀输入为宜。由于手术禁食,营养、水分摄入不足,以及使用脱水利尿药,因此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定期监测电解质、血气分析,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对行气管切开、脑室引流、呕吐、高热、大汗的病人更应注意补足液体。

6.止痛 颅脑术后头痛的常见原因有:①切口痛。多发生在术后24h内,病人自诉刀口部位疼痛,给予一般止痛药效果满意。②颅内压增高所致。多在术后2~4d脑水肿高峰期,为整个头部的搏动性头痛,可伴呕吐,给予脱水、激素治疗可缓解。③血性脑脊液刺激脑膜引起。行腰椎穿刺可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可达治疗作用,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降低颅内压。待脑脊液转清,头痛自然消失。要注意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均不可使用吗啡和哌替啶,此类药物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还使瞳孔缩小,影响病情观察。

7.躁动不安病人的护理 开颅术后病人在麻醉清醒过程中,或颅内高压、缺氧、休克、尿潴留时,可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分析原因加以处理。为防止颅内压增高、颅内再出血,必须保持病人安静。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如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泮等。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可适当加以约束,以防发生自伤或坠床意外。约束带不要过紧,以免损伤皮肤。

8.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手术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瘤腔引流、硬脑膜下引流等。护士应熟知各种引流的目的,做好各管道的相应护理。

(1)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目的:a.抢救颅内压增高所致的脑疝,迅速降低颅内压;b.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造影,注入核素行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定位,也可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c.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达到治疗脑室出血和预防脑粘连作用。护理要点:①注意引流管的位置:病人回病房搬运到床上后,立即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要求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不可过高或过低,以维持正常颅内压。过高可使颅内压超过正常,过低又使脑脊液流出过多,导致低颅压。告知病人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脱出。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注意观察是否通畅。如果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液面随病人的呼吸、脉搏而上下搏动表明引流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常见原因:a.颅内压低,颅内压低于10~15cmH2O即无脑脊液流出,如降低引流袋高度可看到有液体流出。b.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应请医师处理,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c.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d.引流管堵塞。小的血凝块或破碎的脑组织可堵塞引流管致引流不畅,此时不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脑积水。可用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必要时更换引流管。③观察并记录引流的速度、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术后早期引流不可过快,以防颅内压过低,可将引流袋稍挂高,以减低流速,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术后1~2d脑脊液可略显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逐渐为正常色。若引流液呈大量血性或颜色转清后又出现血液且逐渐加深,提示有新的出血。出血量大者应予手术止血。如发生感染,则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④预防感染:定时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更换时先夹闭引流管,避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病人起床去做特殊检查等,也应暂时夹闭,防止引流过量或发生逆流。必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⑤拔管:脑室引流时间不宜超过5~7d,以免发生颅内感染。拔管前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h,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无颅内压增高。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暂缓拔管。如果无不适可拔除。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引起感染。拔管后,将管口处缝合1~2针以防脑脊液漏。

(2)瘤腔引流:较大的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在残留的瘤腔内放置引流管,以引流出残腔内的血性液体和气体,促进腔隙愈合,避免形成积液或假性囊肿。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①引流袋位置。术后48h内,将引流袋平放于枕旁,以保持残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引起颅内血肿或脑功能受损。腔内压力升高时,血性液体仍可自行流出;②注意引流的速度。48h后,可放低引流袋,以较快引流出腔内液体,使脑组织膨出,减少积液;③观察并记录引流的量、性状。术后1~2d内可引流出少量血性液体,颜色逐渐转暗并减少。若突然引流出鲜红色液体,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需手术;④拔管:一般放置3~4d,待血性液体转清,量少甚至无液体流出,即可拔除。

(3)硬脑膜下引流: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或血肿,在行冲洗引流术后,放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出血性液体,以利于脑组织膨出,消除无效腔。护理要点:①注意体位引流。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患侧卧位,利于充分引流。②引流袋低于头部30cm,尽快引流出残余液体。③进行持续冲洗者注意记录入量和出量,观察出入量是否平衡及冲洗液的颜色。根据颜色调整冲洗速度,对同时行静脉输液者要做好标记,严禁换错液体。④术后不用脱水药,亦不用严格限制液体入量,以免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⑤拔管:术后48~72h,引流量少或无液体流出即可拔除。

9.昏迷病人的护理 术后长期昏迷病人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应加强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加强营养;③预防并发症:重点预防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口腔并发症、暴露性角膜炎以及关节挛缩、足下垂。

10.冬眠亚低温疗法的护理 主要用于中枢性高热、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缺氧、鞍区和脑室内手术后高热、颅内压居高不下时。病人要求诊断明确,无循环衰竭,呼吸道通畅。对全身衰竭、休克、年老、幼儿、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禁用。具体见第7章。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62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突发神志不清2h,以“高血压脑出血”入院。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颈部轻微抵抗感。血压180/110mmHg,脉搏108/min,呼吸26/min,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4级。入院后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回病房2h后病人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思考:

1.该病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监护?术后护理重点是什么?

2.术后第2天病人出现嗜睡,很快神志不清,血压220/140mmHg,体温39.5℃,脉搏52/min,呼吸12/min。此时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如何处理?

(郭惠敏 杨洪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