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
1.维持有效的通气
(1)口咽气道:可以使病人舌体离开咽后壁,维持气道通畅。将口咽通气管由舌体上方放置于中央位置,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对准声门。建立口咽气道后常用气囊-活瓣-面罩给氧。
(2)鼻咽气道:为防止鼻黏膜损伤,建立气道前,可以用局麻药或润滑剂涂抹在气道表面或鼻黏膜上,轻轻插入至咽部。经鼻咽气道抽吸时对气道黏膜损伤较小。
(3)气管插管: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气管插管便于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减少气道阻力及解剖无效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有利于进行气管湿化及气管内给药。并可与简易呼吸器、呼吸机连接进行机械辅助呼吸。有条件时,应尽早气管插管。为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
(4)环甲膜穿刺:遇有插管困难而严重窒息的病人,可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连接“T”形管输氧或经穿刺套管通气以保证病人氧供。
(5)气管造口术:为了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易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呼吸阻力和呼吸道解剖无效腔,主要用于心肺复苏后仍然长期昏迷的病人。
2.氧疗和人工通气
(1)简易呼吸器法:简易呼吸器由一个有弹性的皮囊、三通呼吸活门、衔接管和面罩组成。在皮囊后面空气入口处有单向活门,以确保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流入;其侧方有氧气入口,有氧气条件下可输氧10~15L/min,使吸入氧气浓度增至75%以上。
(2)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机加压给氧呼吸可保证足够供氧,呼吸参数易于控制,是最有效的人工呼吸。人工通气理想指标:PaCO2降至35~45mmHg,PaO2上升超过80mmHg。
(3)机械人工循环:为更有利于长途转运中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提供更适当的挤压频率、深度和时间,现有电动、气动和手动控制的胸外机械压胸器可供选择。
3.进一步循环复苏
(1)插入式腹部加压心肺复苏(IAC-CPR):IAC-CPR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立人工循环的新方法。此法是在实行标准的CPR时,有另一名救护者在胸部按压的间歇期间插入一个附加的腹部加压动作。动物实验证明,所给予的插入式腹部加压在120~150mmHg时,可产生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2)心肺复苏仪的使用:新型心肺复苏仪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做到全自动、同步胸外按压和间歇时间周期正压呼吸相结合(按压与正压呼吸比为5∶1),把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相互协调,同步、自动、有效地进行,保证了血液循环和供氧,能达到理想的可控指标。不仅代替了人力操作,节省了医务人员,而且操作简单,便于携带,适于院外急救和现场复苏。
(3)胸内心脏按压:严重胸廓畸形、胸廓严重外伤、心脏压塞或开胸手术病人发生的心搏骤停时可行胸内心脏按压。胸内心脏按压时可直接观察心搏骤停的原因、控制心脏出血、选择性升高动脉压和提高组织灌注压。
(4)主动脉内囊反搏术:主动脉内囊反搏术是一种辅助循环技术,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左心室负荷。主要适用于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病人。
4.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有心腔内注射、静脉注射、气管内给药三条途径。因心腔内注射的诸多缺点,故不主张心腔内注射,而主张静脉注射或气管内给药。①静脉给药:为首选给药途径,以上腔静脉系统给药为宜。最好的途径为经肘静脉插管到中心静脉。经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插管对进行CPR操作有一定妨碍,手、腕及小腿部外周静脉通道最不理想。②气管给药: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苄胺、阿托品等药物可经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注入气管,迅速通过气管、支气管黏膜吸收进入血循环。一般以常规剂量溶解在5~10ml注射用水中,自气管导管远端推注,以便药物弥散到两侧支气管。此方法仅作为给药的第二途径选择。
(2)常用药物:①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时的首选药物,是一种α和β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兴奋药。β受体兴奋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提高心脏自律性;α受体兴奋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全身血管阻力及升高血压、增加胸外心脏按压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首次剂量1mg静脉注射为较妥,若首剂量无效,每隔3~5min可重复给1~3mg,但总量不易超过0.2mg/kg。②多巴胺:小剂量兴奋β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大剂量兴奋α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用于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血压维持。治疗对阿托品和经皮起搏无反应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及对扩容无反应的低血压。80~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500ml中静脉滴注,可增加心肌的兴奋性,提高心排量。③阿托品:副交感神经拮抗作用,通过解除迷走神经的张力而加速窦房率和改善房室传导。在复苏中主要用于过度刺激迷走神经所致的心搏骤停和电-机械分离。1~2mg静脉注射,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④碳酸氢钠:首剂给予1mmol/kg,以后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应用碳酸氢钠的指征:①心跳停止超过10min;pH值小于7.2;②心跳停止前已有代谢性酸中毒或高血钾;③利多卡因:当心室颤动不易除去或因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搏骤停,复苏时可先给1%利多卡因5~10ml,然后用肾上腺素或电击除颤,以减少复跳后发生顽固性心室颤动或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可能;④胺碘酮:静脉使用胺碘酮作用复杂,可作用于钠、钾和钙通道,并对α受体和β受体有阻断作用,可用于心房和室性心律失常,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病人静注胺碘酮比其他抗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更适宜。给药方法为先在10min内静注150mg,后按1mg/kg持续静滴6h,再减至0.5mg/kg。必要时可重复给药150mg,一般建议最大剂量<2g/d。
5.电除颤 心搏骤停中心室颤动约占90%。一旦明确为室颤,应迅速选用电除颤,它是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强调除颤越快越好,室颤发生的早期为粗颤,此时除颤易于成功,否则心脏因缺氧由粗颤转为细颤则除颤不易成功。在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诊断为室颤或无脉室速时,就立即进行非同步电击除颤。方法如下:
(1)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
(2)在电极板上涂导电糊或放置生理盐水纱布垫。将一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中线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置于左锁骨中线心尖部,左乳头外侧。
(3)选择除颤能量水平,首次200J,第二次可用200~300J,最大不超过360J;小儿一般为100J。
(4)操作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身体离开床缘,同时嘱其他人离开病人床边,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此时病人身体剧烈抽动一下。
(5)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并旋回能量选择按钮,若除颤不成功,可加大能量再次除颤,并积极寻找失败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起搏器有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单功能或多功能程序可控型起搏器、抗快速心律失常起搏器。临时心脏起搏有三种途径:①经胸部贴敷电极起搏;②经皮经胸心脏起搏;③经静脉心内电极起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