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组织在人体器官中最容易受缺血伤害,这是由于脑组织的高代谢率、高氧耗和对高血流量的需求。整个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3%,而对氧的需求却占人体总摄取量的20%。成人大脑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5%。正常脑血流量(CBF)为每100g脑组织45~60ml/min,低于20ml/min可有脑功能损害,低于8ml/min即可导致不可逆损害,前者称为神经功能临界值,后者称为脑衰竭临界值。
脑内的能量储备很少,所储备的ATP和糖原,在心跳停止5min内即完全消耗,故脑血流中断5~10s就会发生晕厥,继而抽搐,如超过4~5min,就有生命危险。研究认为,重建循环后发生或发展的病理生理变化,即“无血流”现象给脑组织以第二次打击,可能成为脑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心肺复苏,脑血流的恢复有以下四个不同阶段,与处理上有密切关系。
1.心脏复苏后即刻为初期低灌注和无再灌现象 无再灌注是随时间延长而延长。循环停止15~30min,有44%~50%大脑切面出现无再灌注。
2.初期的高灌注状态 这种高灌注在复苏后3~30min。原因有:①脑血管阻力突然下降;②可能与肾上腺素的神经作用有关。缺血1min,高灌注在10min左右出现,血流可比对照多出2~6倍。
3.延迟性低灌注 此阶段可持续45~60min或更长时间,此现象是由于血管主动收缩或呈痉挛状态,也可能与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和血管内膜水肿所致的循环障碍有关。
4.血流灌注趋于正常 约在心肺复苏后第3天,但仍有高凝状态。除脑供血中断及缺氧损害外心脏复苏后脑再灌注会进一步损害大脑,即发生“脑再灌注性损伤”。“脑再灌注性损伤”主要与缺血缺氧、大量Ca2+聚积及自由基破坏作用等损伤因素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