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醉 采用短暂的小剂量静脉全麻,时间不需要过长,使其回病房后即可清醒过来。
2.麻醉前 令患者取站立位,标记出进针点(髂前上棘以上3~5cm),出针点(髂后上棘顶点)(图7-12A、B)。
图7-10 轻便头盆环牵引装置
1.头环、螺钉;2.盆环、骨圆针;3.立柱;4.接头;乃由田慧中设计制造,并取得国家专利。用它来做脊柱的牵拉矫形治疗,为一种优选的牵拉装置,其总重量不超过1kg
图7-11 AB头环的位置
头环应该摆正,不能歪戴帽,应放在颅骨最大直径以下,这样才能防止头钉在颅骨上向上滑移。撑开作用应该平均产生在4根立柱上,才能防止C1~2向前后左右移位
图7-12 A、B在站立位标记进针点和出针点,了解有否两下肢不等长引起的骨盆倾斜,以便在骨盆穿针时考虑进针和出针的高低水平
3.骨盆穿针操作(图7-13A~G) 令患者取侧卧位,消毒铺单,自髂前上棘以上3~5cm处,用2支硬膜外穿刺针,沿着髂骨内、外侧骨板,向着髂后上棘的方向刺入,作为示踪方向和固定皮肤防止滑动,再用尖刀在进针部位刺一小孔直达骨质,将导针自刺孔内击入骨质,然后调整方向,向着髂后上棘的方向用小锤轻轻打入,最初开始可用瞄准器,有经验后直接打入即可,出针部位在髂后上棘或略偏髂后上棘的内侧即可,第一根针穿好后,令患者翻身将已穿好的针放在手术床的空洞内,重新消毒铺单,再用同样的方法穿第二根针。两根针穿完后,令病人仰卧,颈胸部垫高,以便安装头环。
图7-13 A~G骨盆穿刺操作
A.患者取侧卧位,描记出进针点和出针点,两点之间作连线,以示进针和出针的方向;B.进针点应在髂前上棘以上两横指,即3~5cm处,此处髂骨较厚容易穿针,只有在此进针,才能使盆针位于站立时的水平面,行走方便;C.先用硬膜外穿刺针插入盆内外的骨膜下,引导进针方向和固定皮肤防止滑移;D.在两针之间用尖刀刺入皮肤直达髂骨,然后,自此插入导针;E、F.拔出导针更换3.5~4.0mm直径的骨圆针,沿导针的方向,用小锤轻轻击入,直至骨圆针自髂后上棘穿出皮肤为止;G.该侧骨盆穿针已完成,令患者翻身,再用同样的方法做对侧的穿针
4.头环安装 头环的前两个钉应在眉梢外上方1.5~2cm处固定,后两个钉应在耳轮后上方1.5~2cm处固定(图7-14A、B),前后对角交替拧紧螺钉,调整头环的四周,使其与皮肤间距保持一致。由颅环的弹性挤压力和四枚螺钉向外的撑力,使钉子固定在颅骨的外板上。因为钉子固定在颅骨最大直径的下方,使钉尖刺入颅骨外板,牵引中不会出现颅环上移及牵拉皮肤现象。螺钉拧紧后,再向后回退半圈,使钉周围的皮肤恢复原位,然后再在钉子周围注射局麻药液,已防回病房后疼痛(图7-15A、B)。
图7-14 A、B头环的前两个钉应在眉梢外上方1.5~2cm处,后两个钉应在耳轮后上方1.5~2cm处,如图中的黑点所示
图7-15 在静脉麻醉下完成骨盆穿针后,再安装头环
A.头环上的四枚螺钉拧紧固定;B.然后在螺钉周围注射局麻,以防回病房后疼痛
5.安装盆环及4根立柱 装好头环和盆针后,患者返回病房,1~2d后,再装盆环和4根支撑柱(图7-16)。把盆环用接头连接在盆针上,拧紧固定后,再安装4根立柱,助手握住头环向上牵引,使头保持中立位,不要有旋转、侧屈、后伸和前屈,使颈前后受力均匀,以后每日向上旋转螺丝母,使4根立柱产生撑开作用,应先快后慢,最初每日3~2mm,以后每日2~1mm,最后每日不得超过1mm,切忌牵引速度过快,应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过牵症状出现,如有伸舌困难、语言不清、流涎等现象出现,应立即停止牵引或下降5mm,观察患者是否恢复,如无恢复还应再下调5mm,继续观察,必要时应拆除头盆环以利恢复。
图7-16 第2天在病房安装盆环和4根立柱,然后开始下床活动,白天多做室内外活动,以防骨质脱钙,夜晚睡觉时应用枕头垫实,牵引4~6周后,再做内支撑内固定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