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证
(1)最常用于脊柱结核不需病灶清除或病灶清除后病灶节段脊柱不稳定者。
(2)脊柱骨折脱位不稳定或经非手术治疗仍有疼痛且影响生活和劳动者。
(3)脊柱侧弯畸形,器械矫正后为维持其骨性稳定,常需同时植骨融合。
(4)腰椎椎间盘术后,由于后结构切除较多,可能影响脊柱稳定者。
(5)因各种原因造成下腰椎不稳定者。
2.手术步骤
(1)切口:以病变部位棘突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其长度一般能显露病变部位上下各2个椎板为宜。
(2)椎板和关节的显露: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棘上韧带,用椎板剥离器自骨膜下剥离骶棘肌,自动拉钩将骶棘肌向两侧牵开,显露棘突、椎板和关节突(图8-12)。
(3)植骨床的准备:根据病变和需融合的范围,将关节突关节、软骨面部分切除。将棘突、椎板和关节突、关节凿成鱼鳞状,再将凿出的骨片相互重叠。
(4)植骨:取自体髂骨块(或异体骨),将其剪成骨片或火柴杆状,纵行覆盖植骨床上(图8-13)。
(5)关闭伤口:放置引流条或负压引流管用丝线或肠线间断缝合骨膜、韧带和肌肉,达到软组织紧贴植骨块而不遗留无放腔(死腔)的目的。用丝线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3.术中注意事项
(1)暴露棘突、椎板和关节突,必须行骨膜下剥离。
(2)残留于椎板和关节等间隙的肌肉和纤维组织务必清除干净,避免植骨条与骨床接触不紧影响融合。
(3)在需要融合的节段范围内,必须融合所有的小关节,但不在融合范围内的小关节不应受到扰乱,否则日后会产生腰痛。
(4)植骨块的放置不应超越预定融合区的上下界。
图8-12 显露椎板和关节
图8-13 椎板后植骨和关节突间植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