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思维方法

第三节思维方法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必须以辩证思维为指导,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终确立诊断。1.主观因素 此为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不够认真细致、不重视患者的主诉、忽视常规检查或动态观察;其次为业务水平有限、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再次为思维方法不符合辩证思维、不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判断。

一、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对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并着重弄清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临床表现与疾病本质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他各项检查结果都是所患疾病的临床表现,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不是疾病的本质。如患者诉说有尿频、尿急和排尿痛及膀胱压痛的症状,其疾病的本质为膀胱炎,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我们只有透过各种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所反映出的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2.主要表现与次要表现 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包括许多症状和体征及各项实验室与器械检查结果。其中有些是主要的(反映疾病本质),有些是次要的(不反映疾病本质)。在诊断过程中,应逐一分析、分清主次,找出主要矛盾,抓住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次要表现(次要矛盾),虽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但可作为佐证。分清主要表现与次要表现、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的关系,对鉴别诊断和确定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局部与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和器官组成的统一体,整体的活动是有赖于各个组织器官充分发挥其固有功能,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而进行的。局部的病变可影响整体,整体的异常也可突出表现于某一局部。例如,局限性脓肿,可引起寒战、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风湿热是全身性疾病,其突出症状却表现在心脏、关节及神经系统等局部。因此,对疾病的诊断必须结合整体加以考虑,防止孤立与片面的诊断。

4.共性与个性 不同的疾病可能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症状和体征,此为疾病的共性;而这些疾病同时又各具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此为疾病的个性。水肿是心脏病、肝病与肾病的共同症状,此为这些疾病的共性;但每种疾病的水肿又迥然不同,此为个性。如心源性水肿受重力影响,常始见于下肢且与体位无关,而肾源性水肿最先见于眼睑等疏松组织,肝源性水肿主要伴有腹水。

在分析临床资料时,既要注意疾病的共性症状和体征,又要同时注意其特殊的个性表现。抓共性,可就某些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考虑,防止漏诊;抓个性,则有利于详细鉴别,减少误诊。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5.典型与不典型 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故不难诊断;而有些疾病却表现为几种类型,造成许多模糊的假象。其实,典型病例只占少数,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慢性病可以急起,急性病可以暴发;通常认为的稀有症状,在某些患者中却表现得十分突出;有时疾病已进入晚期,而却呈现出该病初期或后期的症状。对此,若考虑不周,很可能造成误诊。

6.原发与继发 有些疾病的病变和症状并不限于局部,而向别处传导、反射或转移,进而引起继发病变和症状。如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其心房附壁血栓脱落后可致脑、肾或肠系膜等处的动脉栓塞;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可伴有右下腹痛,因而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因此,必须要找出原发病进行治疗,而不应单纯治疗继发病。

7.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 大多数疾病均有相应的病理解剖学改变,称为器质性疾病;而有些疾病(如癔症)却无病理解剖学变化,故称之为功能性疾病。然而,有些疾病的病变范围较小、深在或处于隐蔽部位,一般的检查方法尚不易发现,有时甚至只有症状而无病变。因此,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切勿轻易下“癔症”或“官能症”的诊断。

8.常见病与少见病 对主要症状或体征进行分析、提出诊断时,首先应考虑能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还要结合其他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所在地区与发病季节等一起考虑。当以常见病不能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时,也不应忽视少见病的可能。

9.病源性疾病与医源或药源性疾病除通常所指的病源性疾病外,还有一些因医师或患者滥用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镇静药、杀虫制剂等所引起的疾病。这些药物不仅能掩盖或改变病情,还能引起药物热、皮炎、皮疹等变态反应以及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不良反应和中毒症状。因此,在调查研究疾病时,必须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

10.良性病与恶性病 在确定某种疾病的诊断时,还必须分清其疾病性质属于良性还是恶性。如乳腺包块、甲状腺包块或肺部阴影等,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因此,必须设法查明,避免影响预后。

11.单发病与并存病 在对诸多临床表现和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尽量用一种疾病加以解释,即一元性诊断。当用一种疾病不能解释全部资料时,应考虑有其他疾病并存。如阑尾炎老年患者,可同时并存呼吸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疾病;裂唇和裂腭小儿,可并存先天性心脏病。因此,应仔细鉴别,切勿遗漏。

12.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的发生看作是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之间遭到破坏,失去平衡所致。因而对疾病提出诊断时,应考虑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与演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性病和吸毒相关疾病的发生,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疾病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实事求是,全面地调查、了解、收集系统且可靠的临床资料,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因此,必须以辩证思维为指导,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终确立诊断。

二、延误诊断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误诊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此为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不够认真细致、不重视患者的主诉、忽视常规检查或动态观察;其次为业务水平有限、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再次为思维方法不符合辩证思维、不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判断。

2.客观因素 患者对病史记忆不清或不能实事求是的陈述,或丢三落四、添枝加叶、前后倒置,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使病史失去真实性。另外,在体格检查时患者不合作或因病情危重而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也有限于疾病本身因素造成的误诊,如症状不典型或症状与体征较为罕见。再有因环境与设备条件所限而不能获取特异性资料等造成的误诊。

总之,临床上发生误诊的原因较多,只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医疗作风和思维方法、反复实践并及时修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