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节临床诊断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节临床诊断的形式和内容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尚未确立明确诊断,但其倾向性较大。完整的临床诊断应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全貌。其诊断内容包括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等3个方面。最可靠的方法是经内镜、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故将其列于诊断的第二位,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酒精性肝硬化、细菌性肠炎等。通常经询问病史、查体及功能性检查进行诊断,因此将其列在第三位,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不全。

一、诊断形式

根据诊断的步骤及过程,临床诊断的表达形式大致分为两种。

1.症状诊断与体检诊断 临床上总是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所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对照基础理论知识(如病理学)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而做出初步结论,称之为症状诊断或体检诊断。症状诊断(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体检诊断(如胸腔积液)的确定,为疾病的进一步诊断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是诊断的初级阶段。

2.倾向性诊断与确定性诊断 初步诊断后经治疗观察或进一步检查,最后做出确定诊断,但有些疾病开始并不能做出明确诊断,此时可做出倾向性诊断。所谓倾向性诊断,包括可能诊断、可疑诊断、未排除诊断、待排除诊断和问号诊断。虽然尚未确立明确诊断,但其倾向性较大。如腹水原因待查,对进一步检查、完善诊断和确定诊断,以及通过治疗验证和修正诊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些疾病可通过试验性治疗而确定诊断。对病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还可通过尸体解剖与病理检查进行死亡诊断,以明确病因。

二、诊断内容

完整的临床诊断应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全貌。其诊断内容包括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等3个方面。

1.病因诊断 是依据致病原因所提出的诊断,能表明致病因子及其引起的疾病名称,可反映疾病的本质,对疾病的治疗、转归及预后起决定性作用。这种诊断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原学、免疫学和影像学等检查技术而定论,因此,将其放在诊断的首位,如结核性脑膜炎。有些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病理形态诊断 也称病理解剖诊断,其表明疾病所在部位、范围、性质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可通过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器械检查进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经内镜、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故将其列于诊断的第二位,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酒精性肝硬化、细菌性肠炎等。

3.病理生理诊断 又称功能诊断,可表明疾病累及器官的功能变化。通常经询问病史、查体及功能性检查进行诊断,因此将其列在第三位,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不全。

若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时,其疾病诊断的内容应包括主要疾病和次要疾病两个方面:①主要疾病的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诊断及其并存病或并发症;②次要疾病或并存疾病(伴发病)根据诊断名称,按主、次顺序排列。

总之,只有将病因、病理形态、病理生理诊断,以及主要疾病与次要疾病的诊断均表述出来,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疾病的实质,才能有助于指导治疗、预防及判断疾病的预后。

(王凤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