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身性水肿

全身性水肿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肝源性水肿 肝硬化致门脉高压、肝淋巴液生成、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等,均可致水肿。4.营养不良性水肿 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可致低蛋白血症、皮下组织松弛,进而使组织压降低,产生水肿。水肿随妊娠时间延长而加重,妊娠终止则水肿消退。全身多处局灶性水肿伴痒、痛等异常感觉,常伴荨麻疹。

全身性水肿多为对称性的,首先在组织疏松的部位出现,如眼睑、腰骶、阴囊、足踝部等,亦受体位影响(黏液性水肿除外),卧位以颜面部、腰骶部明显,久立后以下肢为著。

【分类】

按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类:①心源性水肿;②肾源性水肿;③肝源性水肿;④营养不良性水肿;⑤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⑥低蛋白性水肿;⑦变态反应性水肿。

【原因】

1.心源性水肿

(1)静脉回流受阻:主要见于右心功能不全、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致静脉压增高、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而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强而致水钠潴留等。

(2)局部静脉压增高:血栓性静脉炎、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因局部压力增加使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而致水肿。

2.肾源性水肿

(1)急性肾炎:可引起水钠潴留、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蛋白外漏使组织液COP增高。

(2)慢性肾炎:由于营养不良及持续性蛋白尿而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COP降低。

(3)肾病综合征:因大量蛋白尿而产生低蛋白血症,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等,可引起重度水肿。

3.肝源性水肿 肝硬化致门脉高压、肝淋巴液生成、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等,均可致水肿。

4.营养不良性水肿 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可致低蛋白血症、皮下组织松弛,进而使组织压降低,产生水肿。

5.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1)黏液性水肿:是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其组织间液的蛋白含量较高且COP增高,产生非凹陷性水肿。

(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皮质醇增多症。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6.其他原因

(1)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

(2)药物性水肿:是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水肿,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胰岛素、钙离子拮抗药、甘草制剂等,均有水钠潴留的作用。

(3)血清病:是由于注射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4)妊娠性水肿及硬皮病、皮肌炎、功能性水肿。

【诊断依据】

1.病史 询问既往水肿情况、发生顺序和严重程度,是持久性还是间歇性。

2.临床表现 显性水肿较易发现,患者自觉身体沉重、体重增加,皮肤紧绷、发亮、皱褶消失,凹陷性水肿指压后有凹痕。隐性水肿因缺乏明显体征常不易发现,但患者可感到肢体沉重发胀,活动不灵活,且体重增加。

3.辅助检查

(1)血浆蛋白测定:如血浆蛋白<55g/L或清蛋白<23g/L,表明血浆COP降低。

(2)尿检查与肾功能试验。

(3)血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计算水和钠盐的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

(5)测量体重。

(6)B超与心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1.心源性水肿 指原发疾病为心脏病,由于心功能障碍所致,其特征有:①有心脏病史及临床表现,如心悸、气急、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②心脏扩大、颈静脉怒张、肺底湿啰音等;③最早在下肢低垂部位(足踝部)出现,呈凹陷性水肿,且与体位相关;④心力衰竭好转,水肿明显减轻。

2.肾性水肿 有肾脏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其特征有:①水肿初起时,以眼睑部及面部较低垂部位为显著;②无明显血循环障碍,无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体征;③与体位无明显关系;④不同肾病水肿各有特征,肾病综合征常为高度水肿,尿液中含大量蛋白质并可见多量脂性和蜡样管型,但无血尿,血浆清蛋白减少,胆固醇增加;急性肾炎水肿多为轻中度,水肿多骤起,且迅速发展至全身,2~4周急性期过后水肿可消退;慢性肾炎水肿常伴轻度血尿、中度蛋白尿及管型尿。

3.肝性水肿 其特征有:①有原发性肝病,最常见的是肝硬化;②以腹水为主,而两下肢足、踝等部位表现不明显;③有肝病的其他体征,如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肝掌等;④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血浆清蛋白减少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 由营养物质缺乏引起,其特征有:①水肿发生较慢,从组织疏松处开始,然后扩展到全身皮下;②血浆清蛋白降低,但水肿程度与低蛋白血症无一致关系;③营养改善,水肿亦消退。

5.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水肿

(1)播散性红斑狼疮:①轻度水肿以面部及踝部多见;②部分伴有狼疮性肾炎,水肿主要表现为肾性水肿;③可有典型的特征性皮疹;④血液检查狼疮细胞(LN)呈阳性,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呈阳性且滴度>1∶80即可确诊。

(2)硬皮病:①早期,皮肤肿胀呈非凹陷性水肿,后期皮肤变硬;②先由手足开始,逐渐累及颈、面及躯干部;③病变为退行性及炎性改变,成纤维细胞过度生成胶原,并最终纤维化;④皮肤活检及免疫学检测,查到ANA抗体、抗Scl-70抗体即可确诊。

6.成年人硬肿病 表现与硬皮病相类似,发病前数周有呼吸道感染史。常先起自头、面、颈、背部,2~4周发展到高峰。数月到数年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7.皮肌炎 皮肤可出现非凹陷性水肿,眶周水肿为典型表现,也可出现在颜面与四肢。皮肤多有弥漫性或斑点状红斑、荨麻疹、多形性和结节性红斑。后期,出现皮肤、肌肉萎缩,关节畸形,AST、LDH、CPK和尿肌酸明显增高,肌电图有异常改变。

8.内分泌性水肿

(1)血管升压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为血管升压素分泌过多所致,可引起水钠潴留及低钠血症,多见于颅脑病变及恶性肿瘤。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多由产后大出血引起,45%患者表现有水肿且皮肤增厚、干而有鳞屑,伴毛发脱落。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①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增多,即库欣综合征;②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增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即Conn综合征,后者主要见于肾上腺皮质肿瘤。

(4)甲状腺功能异常:①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为黏液性水肿,其颜面和手足水肿,皮肤粗厚苍白;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眼睑和眼窝周围水肿、眼球突出、结膜水肿、胫前区皮肤水肿、增厚。

9.妊娠性水肿 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以下肢尤其足踝部明显。水肿随妊娠时间延长而加重,妊娠终止则水肿消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则水肿更为显著。

10.药物性水肿 于用药后发生,停药后减退或消失,多为药物副作用所致。

11.变态反应性水肿 水肿发展迅速,于致敏原致敏后骤起。全身多处局灶性水肿伴痒、痛等异常感觉,常伴荨麻疹。重者可发生低血压与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12.特发性水肿 病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和直立体位有关。几乎只见于女性,且以中年妇女占多数。与体位有明显关系,体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退。一昼夜体重增减可超过1.4kg,立位时尿量低于卧位50%以上,可伴有不明原因的迅速肥胖、月经紊乱、便秘,或伴脱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心源性水肿的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必须治疗高血压(第20章)。

2.发病学治疗

(1)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提高CO:洋地黄类药物适于心房颤动伴心率加快,或已有心脏增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禁用于中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目前、以地高辛最为常用,其给药方法有2种:①复合量加维持量法,为先给负荷量0.25mg,3/d,共2~3d,后改为维持量;②维持量法(不用负荷量),0.25~0.5mg/d,约经5个半衰期(5~7d)后可达稳态。

(2)利尿、清除潴留的水与钠:①轻者可以间歇应用噻嗪类或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25mg,2/周,或呋塞米口服20~40mg,2/周;②中度者采用保钾利尿药合并噻嗪类或襻利尿药间歇应用,后者可用呋塞米20~40mg,一次性肌内注射;③重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保钾利尿药和一种排钾利尿药合并持续应用,配合另一种排钾利尿药间歇使用,如氢氯噻嗪与氨苯蝶啶合用,再给予呋塞米每周注射2次。必要时,可用氨茶碱0.25~0.5g缓慢静滴,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而加强利尿。

(3)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肾性水肿的治疗】

除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可采用以下措施。

1.休息并限制钠盐摄入 限钠一定要适当,可予以低盐(日量<0.3g)饮食。

2.利尿 不宜用对肾单位有损害的利尿药,常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25mg,2~3/d)。必要时,给予襻利尿药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次口服。

3.控制蛋白尿 采用免疫抑制药(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使肾小球基膜通透性恢复正常。ACEI适于并存肾小球内高压的大量蛋白尿(肾小球疾病合并系统高血压或肾小球疾病时排出过大量蛋白尿,均提示有肾小球内高压可能),有可能对症性减少尿蛋白。常用卡托普利,从6.25mg开始渐增至每次25mg,3/d。肾功能不全患者服药期间,必须警惕高钾血症。

4.补充血浆蛋白 静脉输注血浆或血浆清蛋白(等张或高张清蛋白),可提高血浆COP,防止血管内水分外渗,并促进组织中水分回吸收,从而利尿。

5.食物蛋白质的补充 无氮质血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摄入富有蛋白质的食物对纠正早期低蛋白血症有重要意义。必须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控制或纠正蛋白尿。

【肝性水肿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着重改善肝功能,包括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加强支持治疗。

2.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 腹水患者必须限钠,予以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钠盐500~800mg(氯化钠1.2~2.0g)。进水量限制在1 000ml/d左右,如有显著低钠血症,则应限制在500ml以内。

3.增加水钠排出

(1)利尿药:原则上先用螺内酯,无效时加用呋塞米或氢氯噻嗪。开始使用螺内酯20mg,4/d,并根据排尿情况,每隔5d增加80mg/d,加用呋塞米,40~60mg/d。呋塞米排钠又排钾,服用时需补充氯化钾。利尿治疗以每周减轻体重不超过2kg为宜,剂量不宜过大。利尿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腹水渐消者,可将利尿药逐渐减量。

(2)导泻:利尿治疗无效或合并肝肾综合征、低钠血症者,可服甘露醇通过肠道以排出水分,每次20g,1~2/d。

(3)放腹水及输注清蛋白:纯放腹水只能暂时改善症状,2~3d内腹水可迅速复原,故放腹水及输注清蛋白仅用于难治性腹水。每日1次或每周3次,4 000~6 000ml/次,同时输注清蛋白40g。

(4)提高血浆COP:每周定期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或清蛋白,对改善机体一般情况、恢复肝功能、提高血浆COP、促进腹水消退很有帮助。

(5)腹水浓缩回输:是治疗难治性腹水的较好方法。放出腹水5 000ml,通过浓缩处理成500ml后静脉回输。除可清除部分潴留的钠盐和水分外,还可提高血浆清蛋白浓度和有效血容量、改善肾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或消除腹水。

(6)腹腔-颈静脉引流:采用装有单向阀门的硅管,利用腹-胸腔压力差将腹水引入上腔静脉。

【营养性水肿的治疗】

由饥饿或食物摄入不足所引起的营养性水肿,应补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使自身组织的消耗得以补充。补充食物必须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使消化道的活动逐渐适应。继发性营养不足,除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应采取全肠外营养使肠管得以休息。这样,不仅使肠管病变改善,还能使水肿得到缓解。必须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并应用利尿药促使水钠排泄。

【手术与麻醉】

遇水肿患者,不宜急于手术,而应于术前查明其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水肿并改善脏器功能,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待水肿改善且血浆蛋白≥30g/L及晶体渗透压达正常范围后再予手术,以确保安全。麻醉应根据手术部位、种类与范围进行选择。局麻、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以及气管内全麻等均可选用,对麻醉药物并无特殊需求。麻醉中应严密监测与管理,加强脏器功能维护。如无特殊需要,则不必输注单纯葡萄糖液(小儿除外),保持充足尿量0.5~1.0ml/(kg·h),并避免液体过负荷。维持血Na值达正常范围,当COP≤16mmHg必须输注胶体液。

(姚尚龙 王 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