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气肿与继发性气肿两类。
【原因】
1.原发性气肿
(1)颈胸部穿刺:颈部或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或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等操作时,不慎刺破肺尖致气体沿导管或窦道漏至颈部,左侧多于右侧。
(2)外伤:气管或肺损伤后,呼吸道内气体进入气管周围软组织或皮下。
(3)气管切开手术:①过多分离气管前软组织或气管切口过长,空气自切口两端进入皮下组织;②颈部气管切开患者多有呼吸困难,尤其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因胸腔内负压增加,间接使气体进入皮下;③气管导管与气管造口不匹配,气管前筋膜切口小于气管切口,或气管导管上、下端的皮肤切口均缝合过紧而包绕气管导管;④气管导管太短,插入气管后引起剧烈咳嗽,气体容易进入软组织引起皮下气肿。
(4)咽喉部手术:伤及扁桃体窝时,空气可经扁桃体周围组织而进入咽侧腔间隙,继而进入颈部皮下组织。
2.继发性气肿 常继发于纵隔气肿、气胸或气腹等。纵隔内气体压力过高,胀破纵隔筋膜到达颈胸部所致。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颈部、咽喉等手术与外伤史。
2.临床表现 颈胸部皮下肿胀、触之有捻发音,重者伴呼吸困难或发绀,即可确立诊断。
3.辅助检查 重者应拍颈胸部X线片,查明有无纵隔气肿或气胸,重者伴呼吸困难或发绀。
【鉴别诊断】
1.血肿 颈胸部肿胀、皮肿呈紫黑色,叩及可有波动感而无捻发音,临床易于鉴别。
2.水肿 常发生于深静脉输液期间,肤色取决于所输液体。如为晶体液,可见胀满及透亮感。如为脂肪乳,胀满且呈奶油色,易于鉴别。
【病因治疗】
治疗胸外伤等原发病。
【对症处理】
1.轻度的皮下气肿,不需特殊处理。
2.严重皮下气肿若有切口,先拆除紧密的缝合线,既利于引流又可避免气肿形成加重。无切口者先用粗针头皮下排气,同时寻找皮下气肿原因并加以解除。
3.气管切开患者,可拆除气管套管周围缝线以减压排气,并更换合适的气管导管。
4.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经处理后6~8d即可完全吸收,一般愈后良好。皮下气肿合并纵隔气肿者,其处理见本章第二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