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盆腔静脉丛等处静脉,尤以下肢多见。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左下肢占48%,右下肢占35%,双下肢占17%。如治疗不及时,可因脱落导致PE,造成猝死。
【分类】
1.静脉血栓 分为浅静脉血栓与深静脉血栓,后者又分为肢体静脉血栓与内脏静脉血栓等。
2.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又分为3型:①始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者,称周围型;②发生于髂股静脉者,称中央型;③周围性血栓向近侧顺行扩展,或中央型血栓向远侧逆行繁衍,称混合型。
【原因与易患因素】
1.病理因素 目前认为,静脉血栓形成有3个主要病理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
(1)血管壁变化:包括先天性结构异常,如管壁薄弱、静脉瓣异常,或为肿瘤压迫造成的管腔狭窄、管壁炎症等。
(2)血流速改变(血流停滞):因手术、心肺疾病、久病卧床、久坐少动、局部压迫等,均可引起血流淤滞,尤其在静脉瓣膜处,缓慢的血液易在瓣膜凹陷处停滞和发生涡流,利于血小板沉积、黏附和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
(3)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引起全血黏度增高,使血小板激活、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而呈高凝状态。
2.高危因素
(1)手术:手术后发生DVT,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密切相关。手术开始后凝血酶活性即显著升高,术后患者卧床、血流缓慢、潜在的静脉损伤均促进DVT的形成。
(2)年龄:尽管DV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年龄增加DVT的发病率亦明显升高,80周岁较30周岁的患者发病率增加30倍。高龄患者发病率增高的另一原因是,同时合并较多的其他危险因素。
(3)制动:长时间卧床、固定姿势均可因血流缓慢、淤滞,增加DVT发生机会。卧床2周者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卧床3d的患者。乘坐汽车、飞机或火车旅行持续5h以上,可使DVT的发生增加4倍。在长途旅行的死亡原因中,肺栓塞占第二位。
(4)既往血栓病史: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者,DVT发病率为无此既往史的5倍。23%~26%的DVT患者有既往血栓病史。DVT复发率因年龄、性别不同可达11%~50%。
(5)恶性肿瘤:19%~30%DVT患者并存恶性肿瘤。普通外科手术,29%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VT。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机制是多源性的,可能因肿瘤释放的物质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系统致凝血机制异常。
(6)其他:如肥胖、妊娠、雌激素疗法、血管内插管、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增多、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狼疮等,均干扰凝血和溶血平衡而导致DVT发生。术中俯卧位者,其下腔静脉、髂静脉和股静脉受到压迫。腹腔镜手术时的气腹,使腹内压超过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从而使静脉血回流障碍。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其相关病理因素或高危因素史。
2.临床表现 DVT临床表现主要有3大症状:疼痛、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
(1)疼痛:血栓引起静脉壁炎症和上游静脉急剧扩张,故静脉血栓形成常伴有反射性疼痛。此外,局部动脉往往出现程度不等的痉挛,也可加重疼痛。疼痛多呈胀痛,其程度可因血栓形成部位、范围、炎症反应轻重和个体敏感性而不同。
(2)肢体肿胀: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血流返回障碍,不仅使血栓远端静脉滤过压升高,且因缺氧而使受累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肢体肿胀。若血栓形成发生在浅或深部小静脉,由于侧支循环存在可不出现肿胀。
(3)浅静脉曲张:肢体主干静脉发生血栓后,其远端静脉压升高。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的浅静脉侧支循环重新开放且扩张,表现为体表相关区域浅静脉曲张。
3.辅助检查 诊断除结合临床症状外,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检测手段。
(1)超声波:双相多普勒超声已成为DVT的标准诊断手段,对近端深静脉栓塞有100%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故目前多用此种无创检查,对血凝块进行检测。当前的血栓诊断,可直接检测出栓子,也可检测出血流淤积来间接反应。由于超声技术的复杂性和对操作经验的高度依赖性,其检查结果可能差异较大,并且双相超声扫描法对小腿孤立性血栓的诊断可靠性较小,对肥胖者亦不适用,而且不是所有患者均能进行髂静脉检查。近来,彩色血流多普勒的应用为DVT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诊断手段,从而减少了由操作者主观因素所带来的误差。
(2)静脉造影:可见静脉充盈缺损或不显影,此为诊断DVT的金标准,是评估DVT存在和发展的最可靠和最有预见性的检查方法。然而,它是一种有创检查,必然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变态反应、局部刺激、诱发血栓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慢性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加重。因此,作为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已少用。当高度怀疑存在DVT且超声检测法不适用或使用经验不足时,静脉造影则是可供选择的方法。
【鉴别诊断】
1.动脉栓塞 皮肤苍白,局部疼痛及其温度降低,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且有明显的“5P”征(本章第四节)。多普勒检查,可证实诊断。
2.静脉栓塞 皮肤发绀、局部水肿及远端体表侧支静脉曲张,静脉造影可证实诊断。
【病因治疗】
DVT的治疗较棘手,迄今尚无特效方法。因此,针对其病因加以预防极为重要。
1.降低血液黏度 术前纠正原发病,针对可能发生DVT的高危患者需结合血液流变学,酌情给予抗凝药物,降低血液黏度。使用血浆容量扩充药,对防止DVT形成有积极作用。尽量不要从下肢静脉输液,更不应从下肢输入麻醉药。
2.加强术后护理,促进血液流动 DVT发病时间为术后2~16d。术后24h可鼓励患者深呼吸及用力咳嗽,每小时咳10~12次以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在床上做下肢伸展运动、内收外展动作及足和足趾的主动运动,这对高危患者尤其重要。注意观察下肢变化,并加强对下肢的护理。
【对症处理】
血栓已形成者,可做以下处理。
1.一般处理 周围型血栓形成,约30%可在72h内自溶,45%血栓形成机化,故多先行保守治疗。包括:①抬高患肢且高于肺平面20~30cm,膝关节安置于屈曲位置(50°~10°)。如病情允许,应协助患者下床在室内活动。②下肢主干静脉(尤其是髂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促进静脉回流。可持续使用3个月以上。③根据病情给予消肿、镇静、止痛等治疗。
2.抗凝治疗 可用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右旋糖酐-70等。
3.溶栓治疗 可用链激酶、尿激酶等。
【手术与麻醉】
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大腿青肿者且其病程<72h,可行血栓摘除术;>72h者,可行静脉分流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手术效果不好,故不主张手术。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单纯经股或颈部手术时,如用Fogarty导管取栓或经颈静脉置放滤网,可在局麻下进行。单纯经腹、股同时手术者,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不宜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因为静脉扩张后血栓可脱落移位,甚至导致PE。一般情况较差者,可用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应注意:①术中不易输库存血,因其含有较多血块和碎粒,易诱发血栓形成或造成PE。②阻断静脉前于静脉内注入肝素0.8~1.0mg/kg,所用导管、滤网等均应以肝素生理盐水(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肝素50mg)浸泡及灌洗。③取栓前暂时阻断血栓近侧静脉,以免血栓脱落。④阻断下腔静脉时回心血量锐减,应严密监测以防发生休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