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探析
马小荣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甘肃兰州730000)
作者简介:马小荣,助理研究员
摘 要:做好科技期刊的评价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传播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而且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和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明确科技期刊的评价目标,分析当前科技期刊评价存在的弊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科技期刊;评价;构建
期刊是记载、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反映科学技术产出水平的窗口。期刊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期刊编辑出版的质量水平,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术成果的评价鉴定和推广应用。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作为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外先进的、系统的期刊评价体系早已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而我国的绝大多数期刊还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由于学科的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文献来源的不同、读者群体的不同等使之很难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去要求而指出孰优孰劣,如果这样去做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1]。因此,只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
1 明确科技期刊的评价目标
1.1 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咨询
在对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发展规模进行把握和整体认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科研活动的发展态势、活跃程度,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分布情况等。透过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看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期刊论文的生产及特性进行大量的、计量化的现况调查,为制定相关的科技政策提供咨询服务[2]。
1.2 为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家对于科技期刊的管理必然是要由过去具体的行政指令、干预转为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控的。因此,在确立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时,应该体现出通过评价期刊,了解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不同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学术水平以及在本学科中的影响力等,为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提供客观、具体的依据,从而有利于期刊的合理化布局、层次性发展和管理,形成层次各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期刊发展格局。
1.3 为鼓励科技创新营造环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而创新知识的传播离不开科技期刊[3]。科技期刊可以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它既是科技工作者搜集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和保存科研成果的重要信息载体,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信息媒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1.4 为促进编辑学理论发展和推动科技期刊改革提供契机
从目前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期刊工作中存在办刊观念落后、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不明确、编辑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等问题。这既有科技期刊内容专业性较强、期刊编辑工作性质特殊的因素存在,也与办刊体制的约束以及编辑界自身的发展惰性有关,还与现存的期刊评价模式的导向有关。在旧的办刊模式下,科技期刊不愁出路,几乎没有读者意识,只是被动生产,只要保证按时出刊即可。在缺乏竞争机制、少有忧患意识、没有市场观念的大环境下,难以保证出版的期刊会受到读者欢迎,会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的需求。如果一本期刊不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期刊其实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4]。因此,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有利于促使科技期刊工作进行大胆改革,促使科技期刊编辑从事务性的、程式化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以科学、求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从事编辑劳动,并有效开展编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期刊工作实践中探索和把握规律。
2 明晰当前科技期刊评价存在的弊端
2.1 期刊数量多并且杂乱无章
科学技术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是科技评价的价值导向中需要认真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从两者的辩证关系来说,质量是一定数量积累所导致的飞跃,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而一定的质量必然以一定的数量为基础。科学技术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判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数量代替质量,要始终将质量放在第一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因为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数量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一味倡导数量,必然要冲击质量,甚至会出现“泡沫”科技,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只会有百害而无一益,严重者将导致科研风气的败坏、科研行为的异化、科研成果的虚无化。目前,在全国形成多个生产“核心期刊”的“核心工厂”,有的刊物这个“核心”名单上没有,便想方设法去上另一个“核心”名单,这样又形成家家刊物都是“核心”,实际上等于谁也不是“核心”的混乱局面[5]。分析其原因,各机构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同,统计数据库不同,统计计量指标不同,所以“核心期刊”也就各不相同。期刊评价的这种“多”而“乱”的局面长期下去,对我国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会造成较大的损害,也给科研管理和其他的相关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
2.2 评价结果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期刊总数近万种,期刊的性质和内容大相径庭,如果仅把期刊单一地划分为“核心”与“非核心”这两个等级是不合理的,且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有期刊都应该进行合理的等级划分,有多个层次,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与作者的需要。现在期刊评价的结果只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显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作者及其他的期刊评价结果应用者的需要。另外,在对期刊评价的结果利用方面,应该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在很多方面会用期刊评价的结果,比如评职称、拿学位、定课题、定奖金等。不同的地方,科学文化发展也不均衡,我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各方面的差别非常大,如果仅制定一个标准,不分种类、不分目的都用一个指标来判断,也是不科学的。
2.3 夸大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质量高低有一定的关系,但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是相对的,不同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是不同的[6]。影响因子作为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它以一篇论文往往在发表后的头两年达到引用高峰的假定为前提,但是它并不能充分描述不同学科成长过程的差异,而且影响因子受很多因素影响。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的总体情况时是有意义的,但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就有些偏颇。SCI、EI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是显然的,然而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不能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强调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合适的,但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使用时应特别谨慎,强调到过分的程度就会适得其反。
2.4 评价体系学科分类不合理
我国科技期刊分综合指导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这5类期刊的读者群是不一样的,自然影响力也不一样。对不同类型期刊的评价,仅用一种定量指标或只用影响因子排序,实践证明是不合适的。在运用现有评价指标肯定评价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一些问题的存在。由于各种评价指标受一定影响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在期刊评价常用的这些指标的优缺点备受争议。有一些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认为,现有的期刊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期刊质量以及学术水平,并相应地提出一些新的指标及改进的方法[6]。当前,各种各样的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要科学地分析并合理地利用这些指标,并对科技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地运用各种数据,正确使用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各项定量指标。
3 构建对科技期刊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3.1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期刊进行动态评价是指在期刊的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期刊发展作客观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期刊评价系统往往只注重期刊的静态特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但是,期刊现在的状况并不能代表它的未来,期刊评价要根据国内数据库和国内期刊评价体系所提供的数据,并参考国际权威数据库的数据,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进行。相对来说,时间跨度越大,评价效果越好。
3.2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要按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确定适合本学科和专业期刊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实行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避免单一指标或单一方法的评价。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日趋成熟,为期刊评价定量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需要提出期刊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种指标评出表示优劣程度的值,再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最终得到期刊综合指标的排序。
3.3 专家评审与不同学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科技期刊评价仍需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同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克服以刊论文现象,力求解决期刊评价中经常遇到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受当今学术生态中官本位、学术浮躁现象的影响,发表论文成为获取学位、申请经费和奖励等的指标要求,人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客观地评价具体论文,而是以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来代表具体论文的水平,助长了种种不良的学术风气。要扭转此类现象,必须切实坚持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指标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7]。由于专业人士对本专业比较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期刊的质量,弥补文献计量学方法单纯用数字来评价的不足。科技期刊评价要注意目标期刊所属的学科分类,实行分类评价。要注意目标期刊应与同一类学科或专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进行比较才有意义,不能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期刊。
总之,科技期刊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的期刊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今后,在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要设置能充分揭示期刊质量,特别是期刊学术水平本质特征的评价指标,力求使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理论和方法上要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我国学术期刊的具体实际,体现可操作性。在总体指标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类型的期刊采用的分类指标也应有所侧重,使得一些榜上无名的小刊物,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科学平等、学术争鸣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从而保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春玲.关于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90-91.
[2]曾建勋,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现状与走向[J].编辑学报,2007,18(4):241-244.
[3]肖宏.科技期刊发展与知识创新工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1):61-62.
[4]邹晓宇.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及影响因子相关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周晓雁.试析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2009,29(1):96-98.
[6]徐兴余,陈志强.影响因子(IF)在中文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局限性[J].情报资料工作,2005,25(3):98-99.
[7]邱均平,张荣,赵蓉英.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9(7):23-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