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左右为纵隔胸膜,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延续,下止于膈肌。纵隔内主要含有心包、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神经、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等,临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将纵隔分为5个部分,即以胸骨柄下缘与T4下缘连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上纵隔又以气管为界分为前、后纵隔。下纵隔内将心包、心脏和气管分叉所在部位称中纵隔,其前方为前下纵隔,后方为后下纵隔。纵隔内肿物不断增长使邻近组织受压或侵袭,重者可穿破气管或大血管而致大出血死亡。
【分类】
1.按肿瘤性质 分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两类,以良性为多。
2.按其发生 分为原发和继发性肿瘤两类,以后者为多。
【原因】
1.神经组织异常增生 是由神经组织增生而形成,多来源于交感神经和脊神经,位于后纵隔椎旁沟内且以单侧多见。多为神经鞘源性肿瘤(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肉瘤),以及交感神经节肿瘤和副交感神经节肿瘤。
2.多能性原始细胞迷离增殖 由多能性原始细胞迷离出来,在纵隔内增殖所致。以良性畸胎瘤多见,常位于前纵隔。
3.异位组织侵入 为纵隔以外组织侵入所致,如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旁腺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及转移瘤等。
4.间叶组织增生 位于纵隔内的血管、肌肉、淋巴管、结缔组织、脂肪与骨等,增生后而形成肿瘤。
5.胚胎细胞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部分胚胎细胞发育异常所致,如气管或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偶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等病史。
2.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增长且进展缓慢,加之纵隔内结构疏松可耐其胀大与推移,故早期多无症状;恶性肿瘤呈浸润性增长且进展快,当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即出现症状,常见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小儿因胸膜腔狭小,即使小的肿瘤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若压迫喉返神经,则引起声音嘶哑;颈胸神经受压,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第14章第九节);累及膈神经出现膈肌麻痹;压迫肋间神经,可出现神经痛;压迫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紊乱;压迫气管、支气管或肺,出现咳、呼吸障碍或肺炎;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第20章第十六节);还可侵犯胸廓与皮肤,引起破溃出血或形成窦道。
3.辅助检查 放射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胸部平片(正、侧位)可见纵隔有肿块阴影。CT检查可见纵隔有占位性病变。气管镜可了解气道情况,钡剂检查可明确食管受压的部位和程度。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实质性或囊性肿瘤,针吸活检可明确肿瘤性质。
【鉴别诊断】
1.胸内甲状腺肿 是由颈部甲状腺肿向下延伸至前上纵隔所致,包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及甲状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的特点是:①患者常以中年女性居多;②颈部可叩及肿大的甲状腺,且随吞咽活动。其下极进入胸内,常不能被叩及。②除个别伴甲亢症状(本章第三节)外,多无临床症状。若胸内甲状腺肿明显增大,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骨后不适、呼吸困难、呼气时喘鸣等。若一侧明显肿大,则可造成气管向对侧移位。③X线显示卵圆形或梭形块影,一般较致密而均匀,边界清晰,偶可见钙化影。块影常位于前上纵隔,较胸腺瘤位置略高。④放射性核素131I扫描可清晰显示其胸内位置。⑤颈胸部CT片示,颈部甲状腺阴影与胸内肿块阴影连成一体且无中断现象。
2.纵隔霍奇金淋巴瘤 几乎均为结节硬化型,过去称之为“肉芽肿性胸腺瘤”。约90%患者有前纵隔淋巴结受累,胸部X线片示前上纵隔块影及上纵隔阴影明显增宽。
3.畸胎瘤 除发生在性腺外,纵隔也是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尤其前下纵隔),位于后纵隔者仅3%~8%。X线检查多为胸骨后单发的块状阴影。其临床特点为:①常见于青壮年。②良性畸胎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恶性者则可出现胸痛、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③若肿瘤破裂穿入气管或支气管,可咳出囊内容物(豆渣样皮脂、毛发、牙齿等),若穿破纵隔胸膜则出现胸腔积液,穿破心包则可造成心脏压塞。④肿瘤巨大并突入一侧胸腔,可致肺不张、上腔静脉综合征等。⑤X线检查表现为块影且密度不一,含脂肪组织部位密度明显降低。部分囊壁可出现钙化,甚至出现骨或牙齿阴影。⑥肿瘤标志物检测,良性为阴性,恶性则可呈阳性表现。
4.胸腺组织增生 好发于青少年,甚至婴幼儿。特点为:①胸腺增生致其形态与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一般可突至一侧胸腔或下纵隔,误认为纵隔畸胎瘤。若向两侧胸腔突入,常被误诊为纵隔淋巴结核。②增生的胸腺压迫气管、支气管可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引起发热、贫血等,常可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③激素试验,大多数给药1周后增生的胸腺开始缩小。复查胸部X线片,阴影明显缩小则可诊断为胸腺增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侵袭性胸腺瘤边缘不规则,有毛刺,瘤内囊性变,可有钙化。
5.精原细胞瘤 X线检查即可发现纵隔病变,肿瘤巨大占位可累及中纵隔,引起气管和支气管压迫移位。有分叶状边缘,密度均匀。肿瘤易侵犯肺、邻近淋巴结及骨骼系统。CT扫描前纵隔,显示境界清晰较大的实质性占位,肿块内有较小低密度区(<50%),无钙化。包膜较薄,相邻脂肪层多消失。胸壁也可累及,胸膜渗液和心包渗液为少见征象。纯精原细胞瘤肿瘤标志物AFP不升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亦不升高。如AFP升高或HCG明显升高,可能含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纵隔精原细胞瘤患者可升高,但均无特异性。睾丸的精原细胞瘤转移至纵隔罕见,活检后方知细胞来源。类癌呈边缘清楚的前纵隔肿块,相邻脂肪层消失,偶可见钙化。
6.纵隔淋巴瘤 总是先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后出现肺内病变。肺内X线特征性表现为呈光芒放射状的索条影,可能与肺内淋巴管向肺门引流受阻相关。如肿瘤巨大可造成周围器官及组织受压,导致上腔静脉梗阻、气管移位、肺不张,并侵入胸壁和(或)胸骨。如肿瘤位于前上纵隔或中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可行纵隔镜活检和经皮穿刺活检。伴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者,需行淋巴结活检。必要时,行前纵隔切开活检以明确诊断。
7.神经源性肿瘤 其特征为:①发病年龄20~50周岁,偶尔见于儿童,男女之间发病率相近。神经源性肉瘤,多发生在患有良性神经鞘瘤的两端年龄,即10~20周岁和60~70周岁年龄段。②胸部X线片所见,与神经源性肿瘤表现基本相似,良性和恶性表现往往无明显差异。正位X线片示胸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偶尔可见三角形或分叶状,内缘常位于纵隔影内。侧位片示肿瘤位于脊柱旁沟区,界限清晰。③神经纤维瘤MRI可见有一高密度特征性的外周区和中等密度的中央区,而神经鞘瘤为不均质的高密度区。CT或MRI可确定肿瘤侵入椎管情况,后者还可用以确定累及范围。
8.食管癌 好发于40周岁以上男性,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后期侵犯食管外组织,可致持续性胸痛或背痛。侵及喉返神经,致声音嘶哑。侵入主动脉可致大呕血,侵入气管可形成食管气管瘘,食管高度阻塞致食物反流、误吸而引起进食呛咳及肺部感染。X线早期为局限性黏膜皱襞增粗和断裂,局限性管壁僵硬或有小充盈缺损(小龛影);晚期表现为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和梗阻。CT可了解食管癌向管腔扩展情况,以及有无腹内器官或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的确诊,需行食管黏膜脱落细胞检查和食管镜活检。
【对症处理】
针对原发疾病的各种临床症状对症处理,如镇痛、止咳等。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原发性良性纵隔肿瘤一经诊断明确,即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恶性肿瘤已侵入邻近组织器官并有远处转移者,应禁忌手术。经病理证实,肿瘤已有恶变或手术切除不彻底者,局限性恶性淋巴瘤术后应行放疗,病灶广泛者宜用化疗。
2.麻醉考虑 在胸腔实施手术者,应择气管内全身麻醉,其麻醉处理见本章第六节。由于胸腔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和设备完善,很多纵隔手术可在腔镜下完成,腔镜手术亦需在全麻下实施。纵隔肿物通常邻近心脏和大血管,术中误伤可致大量失血,切破胸膜可发生气胸。因此,麻醉前应做好大量输血的准备,术中严密监测ECG,并预防休克与气胸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