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是由壁胸膜和脏胸膜围成,其外有胸壁支撑与保护,并以纵隔为屏障左右两侧胸腔互不相通。胸腔内包括肺、各级支气管与食管下段,当这些组织异常增殖时便发生肿瘤。胸腔肿瘤也可由胸腔外组织转移而来,如甲状腺、乳腺、消化道及前列腺和卵巢等。肿瘤的增长与侵袭可造成肺不张、咯血及呼吸功能障碍等,还可累及邻近组织而引起膈肌麻痹、吞咽困难及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分类】
1.按其部位分类 分为肺与支气管肿瘤、食管肿瘤。放射学又将肺癌又分为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
2.按其来源分类 分为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
3.按其性质分类 分为良性肿瘤(肺错构瘤、炎性假瘤、食管平滑肌瘤)与恶性肿瘤(肺癌与食管癌)。
4.按其组织发生分类 分为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大细胞肺癌、小细胞癌及平滑肌瘤(或肉瘤)、脂肪瘤(或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血管瘤等。
【原因】
1.吸烟 现已证明,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烟草中含多种致癌物质,主要是3,4-苯并芘。长期吸烟者,可致鳞癌、小细胞癌、腺癌和食管癌。
2.环境污染 约10%肺癌发生于非吸烟者,而与环境污染有关,尤其城市空气被机动车污染后,含高浓度的苯并芘、CO2及砷化物,故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比农村居民高2倍。此外,土壤中钼含量低,与食管癌密切相关。
3.职业 经常接触钋、钴、锶者,易患肺癌。烟草与石棉有协同作用,故长期吸烟的石棉工人易患肺癌。
4.饮食 饮食中胆固醇过多或长期缺乏维生素A者,均易患肺癌。食物与饮水中含亚硝酸盐较多,或长期食用腌制品及饮酒者,易患食管癌。
5.遗传因素 有肿瘤家族史者,其肺癌发生率较无此家族史者高2.5~3倍。亚硝胺类化合物及真菌毒素,可诱发或激活癌基因而致食管癌。
【诊断依据】
1.病史 肺癌与支气管肿瘤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喘鸣并呼吸困难;气管肿瘤还可出现声音嘶哑;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灼痛及呕吐史。
2.临床表现
(1)肺癌:有咳嗽、咳痰(痰量不定)、咯血、胸痛、发热及呼吸困难等表现。喉返神经受侵犯时可有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受压迫时则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第20章第十六节)。晚期则有淋巴结、肝、肾、骨或脑转移。
(2)食管癌:早期有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吞咽困难或不畅,晚期可致背痛,声音嘶哑、进食呛咳或大呕血,以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胸内肿物的常规方法,必要时辅以其他检查。
(1)肺癌:①支气管镜检查;②痰脱落细胞学检查;③经皮肺穿刺检查;④胸腔镜检查;⑤纵隔镜检查;⑥放射性核素肺扫描、骨扫描以及其他脏器扫描;⑦实验室检查、免疫学、酶学、肿瘤标记物及血化验等;⑧颈前斜角肌淋巴结活检;⑨前纵隔切开及剖胸探查;⑩胸部CT或MRI检查。
(2)气管与支气管肿物:①气管断层CT检查;②气管造影;③支气管镜检查;④钡剂食管造影;⑤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3)食管肿物:①食管镜检查;②食管癌脱落细胞学检查;③气管镜检查;④吞钡造影;⑤胸部CT或MRI检查。
【鉴别诊断】
1.肺癌 多见于50~70周岁,5%~10%无任何症状,约70%患者主诉咳嗽,50%有咯血及胸痛,常伴发热、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X线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首选方法,其准确性高达80%以上;CT扫描不仅能发现和证实肺门周围肿块,还可显示受累主支气管变窄、扭曲及管壁情况;MRI检查优于CT,能显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区别肿瘤与炎症或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见到病变,并可取活组织检查;多次痰脱落细胞检查可提高阳性率,必要时可行肺穿刺活检或纵隔镜检查而证实诊断。
2.肺结核球 有肺结核史,可有咳嗽、胸痛、盗汗或无任何症状。胸部X线片可见肺内球形阴影,偶有钙化,病变周围多有卫星病灶。断层CT和MRI可见,病灶中有液化区及引流支气管。血沉稍快或正常,结核菌素实验阳性,痰中可查到分枝杆菌。
3.肺脓肿 有急性肺部感染史,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痰中带血或咯血,可有槌状指(趾)。X线示肺内境界不清的模糊阴影,CT与MRI可见脓腔或液平面,痰涂片及细菌培养阳性。
4.肺良性肿瘤 包括肺错构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大多无任何症状,偶有咳嗽、痰中带血或感染表现。X线示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缘光滑。生长缓慢、多年不变。支气管镜见腔内突出肿物,表面充血、水肿、易出血。取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5.食管肿瘤 有吞咽困难,下咽不畅及胸骨后不适感。食管镜检可见肿物,脱落细胞检查可证实诊断。
【病因治疗】
此时行病因治疗已时过境迁,但对手术治疗仍有裨益。入院后即戒烟,并给予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与维生素C族食物,不足者可口服其制剂,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对症处理】
针对原发疾病的各种临床症状处理,如止咳、镇痛等。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胸腔肿物一经发现,即应明确其性质并及时手术切除,以免后患。依据肿瘤性质、部位、侵犯范围及呼吸功能等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1)单肺叶切除术:适于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内的肿瘤。
(2)双肺叶切除术:指同时切除2个肺叶。周围型肺癌常跨叶裂生长,故需同时切除右侧上叶和中叶;右侧中央型肺癌多位于中、下叶开口附近,需切除中、下叶。
(3)袖式肺叶切除术:包括支气管与血管袖式切除术,然后将支气管、血管分别行对端吻合成形,主要适于上叶中央型肺癌累及上叶支气管开口,和(或)累及肺动脉干者。
(4)全肺切除术:①中央型肺癌累及主支气管;②肺实质内巨块型肺癌,跨叶生长或侵犯叶间血管或淋巴结;③转移淋巴结累及主支气管。
(5)扩大性全肺切除:①心包内全肺切除,适于中央型肺癌侵及肺动、静脉根部者;②主动脉弓上全肺切除,适于病变累及左支气管近开口处;③全肺切除隆突重建术,适于病变累及隆嵴甚至远端气管者。
(6)肺段切除术:适于心肺功能差,病变位于肺周边且局限某一肺段内肿物。
(7)楔形切除术:切除范围小于肺段,适于全身情况差,病灶<3cm且位于肺外1/3而无邻近转移的肺癌。最适于此部位的良性肿瘤切除。
(8)电视胸腔镜手术:适于能完整切除肿瘤并行淋巴结清扫者。
2.麻醉考虑 胸腔内包块除少数可在胸腔镜下切除外,余者(尤其大手术)均需开胸实施。胸腔剖开后,由于开放性气胸和手术操作的影响,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如令其自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而危及生命。因此,麻醉医师必须熟知这些生理紊乱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再结合各类疾病和手术特点进行处理,方能满足手术要求并保障患者安全。
3.开胸手术对麻醉的要求
(1)胸腔肿瘤患者可因气道阻塞、胸腔积气(液)及肺实质损害等影响,术前即可有肺通气或弥散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与CO2蓄积。气道严重阻塞者,随时有窒息危险。术前必须详细了解病情、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因素,并做好急救准备。
(2)开胸手术切口长、创伤重,胸腔血运又十分丰富,故手术出血较多。如误伤大血管,出血则更加凶猛。因此,必须预先开放2条以上静脉通路,并做好大量输血准备。
(3)胸腔手术多用电刀切割和电凝止血,必须防止燃烧爆炸和漏电事故。
(4)气管和隆突手术与麻醉争用气道,湿肺患者的分泌物大量涌出可致气道阻塞,故必须设法确保呼吸道通畅和通气效果。
(5)开胸后的生理紊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否则将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
(6)除开胸生理紊乱外,手术出血、变换体位、麻醉及手术操作等影响,术中病情可发生突然变化,应加强术中监测与治疗。若麻醉过浅或肌松药不足,还可发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auto-PEEP),导致SpO2和血压降低及呼吸道阻力增高等。术中用流量-容量环监测可及早发现,及时应用肌松药并加深麻醉可获较好效果。
(7)胸内手术术野较深,吻合血管和气管等操作十分精细,须提供相对安静的术野,避免呛咳等呼吸扰乱。
(8)手术创伤、出血、肺叶甚至全肺切除、术中输血输液及麻醉药物等影响,可使呼吸功能进一步减退,术后可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4.胸科手术的麻醉原则
(1)重视术前准备,切勿匆忙手术:重危患者如病情允许应治疗一段时间,待病情好转后再予手术。高热者控制体温,痰多者行体位引流(第19章第二节),张力性气胸者须预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病情轻者可按常规给予麻醉前用药,呼吸功能不全或有气道阻塞者应少用或不用麻醉性镇痛药,以免引起呼吸与循环的严重抑制。
(2)麻醉前应充分吸氧去氮,增加体内氧储备: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方开始麻醉,诱导尽量平顺,插管争取一次成功。呼吸道严重阻塞者,宜予清醒插管。
(3)气管导管:根据病变性质、部位、气道狭窄程度及手术方式,选用气管导管的种类及置管位置,确保呼吸道通畅。气管与隆突手术需行支气管内麻醉,有时市售导管并不适用而需预先自制导管。
(4)麻醉选择:选择无燃烧爆炸性能、亦无严重心肌抑制和刺激呼吸道的麻醉药,并用肌肉松弛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并提供安静术野。气胸和肺囊肿患者忌用N2O,免其释入空腔造成腔内高压。近年来,“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日益受到重视,此法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作镇痛治疗,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5)单肺通气:开胸后应使肺叶逐渐萎陷,突然萎陷可引起严重生理紊乱。术中应保持肺处于半膨胀状态,为便于手术操作,近年多采用单肺通气(VT10~12mL/kg,12/min)。在不妨碍手术的情况下,每隔20~30min以20~30mmHg压力吹张肺1次,以防低氧血症和肺不张。
(6)切实做好辅助或控制呼吸:此为防止反常呼吸和纵隔摆动的关键措施。加强术中呼吸管理,保障通气效果,维持PaO2在100mmHg、PaC02在40±4mmHg左右。
(7)输血、输液:开胸期间回心血量减少且液体散失较多,尤其发生大出血时急需适当加快输注(参照CVP值)。全肺切除后,右心排出的血液全部灌入一侧肺血管而易发生肺水肿,故应控制液量。
(8)恢复胸腔负压:肺与气管手术,关胸前持续胀肺协助检查缝合是否严密。检查气管时,气道加压(Paw)峰值50cmH2O。肺手术气道加压峰值不宜超过此值,以免肺泡破裂。连接闭式引流瓶及缝合胸壁后,手压储气囊张肺,排除胸腔气体恢复胸腔负压。
(9)掌握拔管时机:手术结束后循环与呼吸功能恢复较迟,待具备拔管条件时(第19章第十节)方可拔除气管导管。尚不具备拔管条件者或重危患者,应送入ICU继续观察与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