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节腹部肿物

第七节腹部肿物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腹部肿块是指腹腔内并在腹部检查时触及的异常包块。②胆囊积水,于腹部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B超、CT检查可协助诊断,本病确诊须依靠手术探查。其症状易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相混淆,常需紧急手术探查方能明确诊断。X线钡剂造影、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部分患者需经手术探查。②胃癌,在腹上区出现肿块时已属中晚期,常有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或贫血、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腹部肿块是指腹腔内并在腹部检查时触及的异常包块。为描述腹部疾病的位置,通常将腹部划分9个区域:左、右季肋区,左、右外侧区,左、右髂区,腹上、下区、脐区。

【分类】

1.按肿瘤性质 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2.按其位置 分为左季肋区肿块、右季肋区肿块、左外侧区肿块、右外侧区肿块、左髂区肿块、右髂区肿块、腹上区肿块、腹下区肿块、脐区肿块。

(1)右季肋区肿块:①肝大,如肝炎、肝肿瘤、肝囊肿等;②胆囊肿大,如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血、淤胆性胆囊肿大、原发性胆囊癌、胆囊扭转等;③结肠肝曲癌。

(2)腹上区肿块:①胃部肿块,如溃疡病、胃癌及胃部其他良恶性肿瘤、胃黏膜脱垂症、胃石症等;②胰腺肿块,如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囊性腺癌、胰腺癌等;③肝左叶肿大;④肠系膜与网膜肿块,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系膜囊肿等;⑤小肠肿瘤,如小肠恶性淋巴瘤、小肠癌及其他少见的小肠肿瘤;⑥腹主动脉瘤。

(3)左季肋区肿块:①脾大、游走脾、副脾等;②胰腺肿瘤与胰腺囊肿;③结肠脾曲肿瘤。

(4)左右外侧区肿块:①肾脏疾病引起的肿块,如肾下垂与游走肾、先天性肾囊肿、肾积水、肾积脓、蹄铁形肾、肾包虫囊肿、肾肿瘤等;②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其他肿瘤;③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右髂区肿块:①阑尾疾病,如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类癌、阑尾黏液囊肿等;②回盲部肿块,多见于回盲部结核、克罗恩病、回盲部肿瘤、回盲部阿米巴性肉芽肿、回盲部放线菌病;③大网膜扭转;④右侧卵巢肿瘤。

(6)腹下区肿块:见于膀胱肿瘤、膀胱憩室、子宫肿瘤。

(7)左髂区肿块: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癌,直肠、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左侧卵巢囊肿等。

(8)广泛性与不定位性肿块: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肺吸虫病、腹部棘球蚴囊肿、腹膜转移癌、肠套餐、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等。

3.按其发生分类 分为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原因】

常见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1.脏器肿大 常因炎症或肿瘤组织增生使脏器肿大所致。

2.空腔脏器膨胀 常因炎症、肿物或脏器扭转而引起梗阻。

3.腹腔炎症 腹腔脏器或组织发生炎症时,若形成脓肿即可出现炎性包块,如肝脓肿、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炎症可使脏器与脏器,以及组织之间相互粘连形成包块。

4.腹腔肿物 腹腔脏器的良、恶性肿瘤,由于组织不正常的增生常在所在部位形成包块。

【诊断依据】

1.病史 胃癌常有进行性食欲缺乏、贫血与消瘦史。胆囊肿大且伴进行性黄疸但无腹痛,常提示胰头癌;胆囊肿大、间歇性黄疸伴发作性右上腹痛及发热,多见于胆石症;炎性肿块,常有发热及相应部位疼痛史;病史长,肿块生长缓慢且不伴其他症状,多提示为良性肿块。

2.临床表现 多于腹部触诊时发现包块,有者伴疼痛、腹胀、大便异常或贫血与衰弱。检查时应注意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及移动度,借此可鉴别肿块来源与性质。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腹腔肿块患者,应做血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及血浆蛋白检查。怀疑肝癌者应做甲胎蛋白检查。伴腹水者做腹水常规检查,以鉴别腹水为渗出液或漏出液。

(2)仪器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造影、B超、CT、MRI、内镜等,消化道肿物可行钡剂造影检查。B超、CT、MRI适于实质性脏器的检查,以了解脏器内的占位性病变,也是诊断腹腔、子宫肿物的重要手段。胃肠道肿物最好用胃镜或肠镜,腹腔的肿物可用腹腔镜检查。内镜检查时,应取活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便确定肿物的性质。对上述检查方法的选择,应为既经济又准确的手段,避免重复检查。

【鉴别诊断】

1.腹腔肿块与腹壁肿块的鉴别 在腹部发现肿物时,应首先确定是腹壁肿物还是腹腔肿物。腹壁肿物(脂肪瘤、皮下脂肪结节、腹壁脓肿、脐囊肿等)位置较表浅,且可随腹壁移动。坐位或收紧腹肌时肿物更显著,腹肌松弛时肿物即不明显。仰卧位起坐时,如肿块仍清楚且可触及,则为腹壁肿物,因为腹腔内包块往往不能触及。

2.右季肋区肿块 包括肝大、胆囊肿大和肝曲部结肠癌。

(1)肝大:①伴AFP升高者多怀疑肝癌;②伴肝功异常及转氨酶改变者多为肝炎。

(2)胆囊肿大:①急性胆囊炎,常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及上腹剧痛。腹痛剧烈间歇性加剧,可向右肩部放射。右上腹可有压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部分患者有黄疸。②胆囊积水,于腹部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B超、CT检查可协助诊断,本病确诊须依靠手术探查。③淤胆性胆囊肿大,常有典型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如皮肤与巩膜黄染、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直接胆红素增高,B超、CT检查可提供诊断。如为胰头癌,X线钡剂造影可见十二指肠环扩大。④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为女性青少年与儿童。常在右上腹发现较固定且不随呼吸运动的囊性肿物,可有右上腹钝痛或无疼痛,间断发热及黄疸。腹部X线平片可见右上腹致密肿块影。钡剂造影显示胃向左前方移位,十二指肠向左前下方移位,十二指肠环增大,结肠肝曲向下移位。胆囊造影多不显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B超和CT可显示肿物呈囊性,明确提示肿物位置和大小。⑤胆囊癌,多为50周岁以上女性,可有右上腹痛、黄疸、进行性食欲缺乏、消瘦。多并发胆囊结石症,常被胆石症症状掩盖。借助胆囊造影、B超、CT、MRI、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提示诊断,有时需手术探查。⑥胆囊扭转,突然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绞痛,且向右侧肩部及背部放射。短时间内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表面光滑,明显压痛,右上腹肌紧张。既往无胆石症史,发病初期无发热,WBC亦不高。其症状易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相混淆,常需紧急手术探查方能明确诊断。

(3)结肠肝曲癌:常有右上腹不适感或疼痛,可有血便及不完全性肠梗阻。有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到条状肿块、质地硬。钡剂灌肠造影与结肠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3.腹上区肿块

(1)胃部肿块:①溃疡病,出现肿块时常并发慢性穿透性溃疡或幽门梗阻。此类患者有典型溃疡病史,如慢性发病、周期性发作、疼痛节律性及反酸烧灼感等。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在腹上区形成包块。包块边界不清,有压痛。X线钡剂造影、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部分患者需经手术探查。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时,在中上腹部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常伴顽固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宿食。上腹部可见胃型及胃逆蠕动波,胃部有振水音。②胃癌,在腹上区出现肿块时已属中晚期,常有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或贫血、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腹上区肿块界限不清、不规则、质硬,压痛不明显且可移动。有时在左锁骨上窝触及肿大的淋巴结。X线钡剂造影、胃镜检查可确诊。③胃黏膜脱垂症,有时可在幽门区触到柔韧性包块,呈不规则上腹痛,右侧卧位疼痛加重。有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无溃疡病病史而发生幽门梗阻。确诊有赖于X线钡剂造影,典型的影像呈蕈伞状,幽门管增宽。胃镜可见胃黏膜脱入十二指肠或由十二指肠退出,退出的十二指肠黏膜常有充血水肿或有出血。④胃部的其他肿瘤,如胃肉瘤、胃平滑肌肉瘤及胃淋巴瘤,均少见。X线造影对鉴别诊断也有困难,常在术中做冷冻切片,可确诊。⑤胃石症,常为胃柿石、胃毛发石。柿石多见于男性,毛发石多见于女性,有吃柿子、瘦肉、毛发病史,伴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等。腹上区可触及移动性肿物,X线可见移动性阴影,胃镜检查发现结石即确诊。

(2)胰腺肿块:①胰腺炎,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如发热、剧烈的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上腹可有压痛及反跳痛,血、尿淀粉酶升高2倍以上有助于诊断。②胰腺囊肿,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假性胰腺囊肿见于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上腹出现囊性肿块并逐渐增大。伴上腹痛或不适感,餐后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消化不良症状,或有血糖、尿糖增高。X线钡剂造影可见胃、十二指肠或横结肠有受压推移表现。位于胰头的囊肿可使十二指肠环扩大,腹平片有时可见到囊壁有钙化,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向下移位,左侧横隔抬高。B超、CT、MRI检查发现腹腔有囊性肿物,如能除外其他脏器的囊肿(如肝囊肿、多囊肾、肠系膜囊肿、卵巢囊肿等)便可做出诊断。如有血、尿淀粉酶增高则更支持诊断。③胰腺癌,为40周岁以上患者,出现顽固性腹胀、上腹痛、厌食及进行性体重减轻或有脂肪泻。腹上区肿块疑及胰腺癌时应做钡剂造影,可见十二指肠环增宽,十二指肠降部胰腺侧呈“倒3征”,胃和十二指肠水平部多被推向前方,横结肠向下方移位。选择性动脉造影,胰腺内部或邻近血管被肿瘤包裹而显影不良、血管移位、受压等,癌肿内血管显影不良;ERCP可显示胰腺管狭窄、扭曲或梗阻;十二指肠镜检,可在直视下观察壶腹有无瘤存在,并可收集胰液行细胞学检查;B超、CT、MRI检查,可显示胰腺内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性质、胰腺外形变化,胆总管和胰管有无扩张等,是诊断胰腺肿块的重要依据;经皮胰腺穿刺或通过胃镜行胰腺穿刺吸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具有确诊意义。诊断十分困难者,可开腹探查。

(3)肝左叶肿块:见于左叶肝癌、阿米巴性肝脓肿、肝囊肿,行B超、CT或MRI检查可做出诊断。

(4)肠系膜与网膜肿块:①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互相粘连成较大团块,边缘不齐,位置较深,中等硬度。急性期可伴脐周剧烈疼痛、发热等,慢性期腹部X线平片可见钙化。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疗效不佳,应手术探查明确诊断。②肠系膜囊肿及大网膜囊肿多见于女性,肿物表面光滑、有囊性感。且有一定的移动性、但无压痛。钡剂造影及泌尿系造影可排除肠管内及肾脏病变,还可发现肠管受压情况。B超、CT或MRI往往可提示囊性肿物,但肿物的确切来源应手术探查才能确定。

(5)小肠肿瘤:①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食欲缺乏、经常腹痛或无明原因的柏油样便;②慢性腹泻、发热伴急性或慢性肠梗阻;③腹部肿块;④X线造影或内镜检查可除外胃及结肠病变。

(6)腹主动脉瘤:有膨胀性搏动,不随呼吸移动且有压痛,消瘦患者可触及震颤并听到滚筒样杂音,常有动脉硬化、梅毒或外伤史,由梅毒所致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X线平片可有椎体受侵但椎间盘正常,多普勒超声、CT、ECT、MRI等检查可提供诊断。

4.左季肋区肿块

(1)脾大:脾大分为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前者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等急性感染及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等慢性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脾大,见于淤血、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游走脾:脾脏离开其解剖位置而游离到其他部位时,称为游走脾或游动脾。好发于中年妇女,尤其多次妊娠的经产妇或内脏下垂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压迫或牵引附近器官可产生相应症状。胃被牵引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嗳气等。游走至盆腔者,压迫膀胱可出现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等。诊断依据包括①腹腔内触及表面光滑有弹性感的肿物且有切迹,能活动而无压痛;②叩诊脾区浊音界消失;③B超示脾区无脾脏而在其他部位发现声影与脾相似且有切迹的肿物可提示诊断。

(3)胰腺肿瘤与胰腺囊肿:参见本节“胰腺囊肿”与“胰腺癌”。

(4)结肠脾曲癌:有时因癌组织增生并向周围浸润而在左上腹可触及肿块,质硬、不光滑、可活动,常伴肠梗阻、排便紊乱、便血等。钡剂灌肠及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5.左、右外侧区肿块

(1)肾脏下垂与游走肾:发生于20~40周岁的瘦长型女性,多见于右侧,也可见于双侧。多无症状,或有腰酸、腰痛、血尿等症状。瘦弱者可触及位置较低的肾下极,呈圆钝形,质实而有弹性,表面光滑。被触及时,患者有恶心或不适感。B超与静脉肾盂造影,有助于肾下垂与游走肾的诊断。

(2)巨大肾积水:肾积水>1 000ml以上者,称为巨大肾积水。诊断依据包括①腰腹部一侧性逐渐胀大的囊性肿块,肿块光滑,无压痛;②大量排尿后肿块可迅速缩小,尿量减少时肿块增大;③肿块向外伸延至腰大肌外缘,有波动感;④尿检查无明显异常;⑤B超、CT检查,可提供诊断;⑥静脉肾盂造影患侧不显影,健侧显影正常;逆行输尿管造影显示患侧输尿管向对侧移位,输尿管上端有梗阻;⑦经腰部穿刺做肾盂造影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可明确肾积水的原因和部位。

(3)肾盂积脓:由肾盂积水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有畏寒或寒战、高热、肾区压痛与叩击痛。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可排脓尿或菌尿,尿培养常有大肠杆菌生长。

(4)先天性多囊肾:有婴儿型与成人型,前者病情严重,多在1周岁内死亡。成人型病情较轻,起病缓慢,多在成年后发病,多为双侧,单侧以左侧多见。诊断依据包括①双肾区可触及结节状的球形肿块、质韧、无明显波动感;②单侧肾肿大伴肾功能减退;③肾区肿块伴血尿或高血压;④B超、CT及肾盂造影,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5)肾脏肿瘤:①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约占肾脏肿瘤75%,多见于男性,好发于40~60周岁之间;②肾盂癌以男性多见,血尿为其主要症状;③肾胚胎瘤是婴幼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④肾肉瘤临床少见,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形成巨大肿块。膀胱镜检查及肾盂造影多可确定诊断,B超、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6)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来源于脂肪组织、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或淋巴组织,可为良性或恶性,男性较多。恶性肿瘤全身情况较差且生长快,肿块不规则、质硬;良性肿瘤全身状况良好,肿瘤生长慢,表面光滑或呈囊性。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邻近器官受压可出现相应症状。诊断依据包括①胃肠钡剂造影、钡剂灌肠,可发现胃肠受压现象;②肾盂造影可除外肾脏疾患;③腹膜后充气造影,对腹膜后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④B超、CT、MRI对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6.右髂区肿块

(1)阑尾周围脓肿:①典型病史右下腹痛、恶寒或寒战、发热、WBC增高等;②肿块于病后2~3d出现,为圆形边缘不规则,明显压痛,局部有肌紧张;③直肠指检可触及脓肿壁。

(2)回盲部结核:增殖型肠结核,常在回盲部或升结肠形成肿块。多为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病程缓慢。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有低热、盗汗等症状。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结核病史,右下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有不明原因的肠梗阻;②X线钡剂造影或钡剂灌肠,在回盲部有充盈缺损影像;③结肠镜检查取病理活检可确诊;④诊断困难者,可给予抗结核药物作试验性治疗。

(3)克罗恩(Crohn)病: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本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特点为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年龄多在15~40周岁,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有上述临床特点,X线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主要在回肠末端与邻近右侧结肠或呈节段性改变者,应考虑本病。组织学检查有非干酪样肉芽肿组织,如能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则可作出本病诊断。1976年,日本制定诊断标准如下。①非连续性或区域性病变;②病变黏膜呈铺路石样或纵行溃疡;③全层性炎症性病变,伴有肿块或狭窄;④结节样非干酪性肉芽肿;⑤裂沟或瘘管;⑤肛门病变,有难治性溃疡,非典型肛瘘或肛裂。具有上述①、②、③者为疑诊,再加上④、⑤之一即可确诊。有①、②、③中2项,加上④也可确诊。本病需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右侧结肠癌相鉴别。

(4)回盲部癌肿:①发病年龄在50周岁以上;②病程短,可有上腹不适、食欲缺乏、腹泻或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且呈进行性;③90%以上患者在右下腹部可触及边缘不规则的肿块;④可有便血与继发性贫血。X线钡剂灌肠可见回盲部充盈缺损,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回盲部阿米巴性肉芽肿:在局部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早期即可发生肠梗阻。诊断要点有①常有阿米巴痢疾史,大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②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诊断;③抗阿米巴治疗有效;④疑难病例经手术才能明确诊断。

(6)右侧卵巢肿瘤:见本章第七节。

7.腹下区肿块

(1)膀胱肿瘤: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1~4∶1,好发年龄为50~70周岁,主要为血尿,次为尿频尿痛和夜尿增多。位于膀胱颈或带蒂的肿瘤可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滞留,有时可在耻骨上触及肿块。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B超、CT检查对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尿细胞学检查也占有重要地位;膀胱造影、流式细胞光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标志染色体、特异性红细胞黏附试验等可协助诊断。

(2)子宫肿瘤:见本章第七节。

8.左髂区肿块

(1)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血便伴里急后重。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部触及香肠状肿块,一般为挛缩或增厚的结肠。主要依靠X线钡剂灌肠和肠镜检查确定诊断。

(2)直肠、乙状结肠癌:直肠癌在临床上多见,但腹部不易触及包块。乙状结肠癌向邻近组织浸润,可在左下腹部触到质硬、呈结节状、不移动的肿物,常伴腹泻、便血。诊断需行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3)左侧卵巢肿瘤:见本章第七节。

9.广泛性与不定位性腹部肿块

(1)结核性腹膜炎:干酪型及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可在腹部触及大小不等、界限不清、有压痛的肿块,常伴发热、盗汗,偶尔可出现肠梗阻(本节回盲部结核)。

(2)腹膜转移癌:常源于胃、肝、胰腺、结肠、直肠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及卵巢癌。在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质地坚硬的肿块,多有大量腹水而影响触诊,排出腹水后触诊更清楚。诊断的要点是查出原发灶,并在腹水中检出癌细胞。

(3)其他:肠套叠及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小儿,腹部X线平片及钡剂灌肠有助于诊断。

【病因治疗】

迄今对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查明,故病因治疗较困难。有恶变倾向的肿块应严密观察,应及早切除以防后患。因此,发现腹部肿块后应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以明确其性质,区分良、恶性疾病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术前无法鉴别肿物性质应考虑剖腹探查,术后常规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类型决定后续治疗。如为恶性肿瘤,应采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方式。

【对症处理】

良性肿块一般首选内科治疗:①胆囊炎给予抗感染、解痉、利胆等治疗。②阑尾周围脓肿,以抗感染治疗为主。③胃溃疡以根治幽门螺杆菌(HP)、抑酸、保护胃黏膜为主。④胰腺炎采取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解痉镇痛、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等治疗,内科保守无效时方考虑手术相关问题。⑤肠结核以抗结核及对症治疗为主。⑥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均以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及免疫制剂治疗为主,除非肠穿孔、完全性梗阻或大量肠内出血等情况,否则一般不考虑手术相关问题。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⑦恶性肿瘤晚期行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1)恶性肿瘤:应首选手术根治切除。如肿瘤晚期无法做根治或患者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手术者,则根据病情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减瘤术、短路术或造口术等,以延长生存期为目的。

(2)有恶变倾向:应严密观察,及早切除以防后患。

(3)术前无法辨别性质:应剖腹探查且术后常规行病理检查,如为恶性肿瘤,术后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4)伴严重并发症的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发生肠穿孔、肠梗阻或肠道大出血者,亦应及时手术。

2.麻醉考虑

(1)术前准备: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失衡与凝血障碍。肝功能损害者,应给予高糖、高蛋白、低脂肪与多维生素饮食,以增加肝糖原合成。此外,还应补充维生素K等。

(2)麻醉选择:大多数腹腔肿物,均可在连续硬膜外间隙下完成。巨脾症且伴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选用气管内全身麻醉,以免发生硬膜外间隙出血。肝脏肿瘤较大、肥胖或肝右叶等深部手术,也应选用气管内全麻。氯胺酮与依托咪酯可降低肝血流,故应慎用;全麻药应选用不减少肝血流且经肝代谢较少者;异氟烷与七氟烷虽使CO减少及血压下降,但肝动脉血流却明显增加。腹部手术需止痛完善,且对腹肌松弛要求较高,故必须辅用肌松药。阿曲库铵与顺式阿曲库铵不依赖肝脏代谢,应为首选。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并用气管内全麻,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第21章),对肝功能与肝血流影响轻微且可留置硬膜外导管用于术后PCEA(第13章)。

(3)术中监测与管理:腹腔肿物较小者,手术侵袭范围亦小且手术时间不长,监测一般项目(血压、心率、心电图与SpO2)即可。危重患者或巨大肿物切除术时,还应监测直接动脉血压、CVP、尿量、血糖与血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予正确处理。肝脏巨大肿物切除术有时需阻断肝门甚至下腔静脉,对此应在上肢静脉建立通路,且在肝门阻断前预先输注人工胶体液与平衡液各500ml,以防阻断后血压骤降。为防止开放阻断钳而使回心血量剧增,阻断钳应逐渐开放。必须注意,肝门和(或)腔静脉阻断可致其供血组织与器官缺血、缺氧与水肿,甚至细胞凋亡与死亡。为减少此类并发症,常温下阻断时间不宜超过30min。胰腺血管阻断时间则不宜超过3h。还应特别注意,腹腔巨大肿物(卵巢囊肿等)于腹肌松弛后可压迫下腔静脉而致血压骤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遇此情况应将肿物向左上方推移或从上肢静脉注射升压药。术中搬动腹腔肿物时,亦可发生血压骤降,应加快输血、输液及时静脉注射并给予升压药,予以提升血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