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包块是指阴囊内容物发生病变,或腹腔内容物进入阴囊所致的肿块。
【分类】
阴囊肿物分为阴囊内容物病变和阴囊本身病变。
【原因】
1.阴囊内容物病变常见于 如下情况。①腹股沟斜疝;②睾丸与附睾病变,如睾丸及附睾炎、扭转、结核、肿瘤及输精管结扎术后致附睾淤积;③精索和输精管病变,如精索静脉曲张;④丝虫病,附睾和精索肿大或有结节。
2.阴囊本身病变 如水肿、血肿及象皮肿,以及炎症、脓肿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外伤引起阴囊内血肿者,均有外伤史。睾丸扭转时疼痛突然发作,十分剧烈。
2.临床表现 查体时应注意阴囊内容物,如①阴囊大小、形状、有无炎症、窦道或皮肤粘连。②阴囊内有无肿物,平卧后是否消失。肿物在阴囊内抑或来只自腹腔,硬度如何、有无囊性感、是否透光、表面光滑否。肿瘤与睾丸、附睾、精索的关系如何。③睾丸大小、硬度、结节、触痛程度如何、有无脓肿或窦道。④精索、输精管粗细、有无结节、触痛及静脉曲张。发生在右侧者,更应注意是否为腹部肿物压迫所致。⑤腹股沟部有无溃疡、瘢痕,淋巴结大小与活动性如何。
3.辅助检查
(1)肿瘤标记物:AFP和HCG检查有助于确诊。精原细胞瘤,5%~10%患者其HCG呈阳性。胚胎癌瘤和畸胎瘤,AFP+HCG阳性率可达90%。如为绒癌,其HCG阳性率为100%。卵黄囊肿瘤AFP检测100%呈阳性,且多为婴幼儿。
(2)B超、胸片、CT、MRI:可了解腹膜后有无转移淋巴结及肺结核。
(3)病理检查:阴囊肿物诊断,需依靠组织学检查。
【鉴别诊断】
1.鞘膜积液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积液较多时,站立位可有下坠感或牵扯感。
(1)睾丸鞘膜积液:多呈卵圆形且位于阴囊内,表面光滑且无压痛,有囊性感,睾丸、附睾触及不清,透光实验阳性。
(2)精索鞘膜积液:位于睾丸上方或腹股沟内,其下方可触及睾丸与附睾。
(3)交通性鞘膜积液:与体位有关,站立位积液增多,卧位挤压时积液可减少或消失。
2.精索静脉曲张 主要症状为患侧阴囊胀大,局部坠胀与疼痛感,多于劳累、久立后加重,平卧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发现极轻微的精索静脉曲张。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时,平卧后曲张的静脉可消失,以此可与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相鉴别。
3.睾丸肿瘤 多发于20~40周岁青壮年,肿瘤细胞多源于生殖细胞,依其组织学分为精原细胞瘤、胚胎瘤、畸胎瘤(癌)、绒毛膜癌及多形性腺瘤等,少数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或淋巴组织。恶性变者,与隐睾有固定性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进行性增大伴坠胀感。肿大睾丸表面光滑,质硬而沉重,透光试验阴性。隐睾恶变时,可在下腹部或腹股沟区出现肿块。AFP和HCG测定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临床分期、预后估计并预测有无肿瘤转移和复发。一般,胚胎癌AFP与绒毛膜癌HCG均增高。90%非精原细胞有AFP和HCG中的一项或同时增高,5%~10%精原细胞瘤仅为HCG一项增高。B超检查可确定睾丸肿瘤病变,并与睾丸鞘膜积液、血肿等鉴别。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转移灶。放射性核素或X线淋巴管造影,有助于了解淋巴系统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和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骨、肺转移情况。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了解转移灶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4.睾丸与附睾炎 附睾与睾丸炎症可单个发病,有时为两者同时受累,一般可分为附睾炎、睾丸炎及附睾睾丸炎等,又可分为单侧性或双侧性、急性或慢性炎症。
(1)急性附睾炎:多在睡眠时突然发病,附睾出现局限性疼痛,可向腹股沟及腰部放射,病情进展快,附睾在3~4h内可成倍增大,且伴疼痛、高热,部分患者有膀胱炎症状。查体可见阴囊增大,皮肤红肿,发病早期可触及明显肿大的附睾,触痛明显并可与睾丸分开。数小时后附睾与睾丸融合为一个肿块而不易区分,精索增厚,腹股沟及下腹部可有压痛。直肠指诊可发现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体征,但不宜做前列腺按摩以免附睾炎加重。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对致病菌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作用。超声检查可显示附睾与睾丸肿胀的范围。
(2)慢性附睾炎:可无急性附睾炎发病史,常有慢性前列腺炎。附睾肿大呈结节状,质地略硬且有轻度压痛。
5.急性睾丸扭转 常见于10~14周岁少年,亦可见于成年人,30周岁以上男性少见。扭转早期,可在睾丸前侧触及附睾,后期附睾及睾丸均增大并有压痛,不易与附睾炎鉴别。阴囊抬高试验(Prehn征)有助于鉴别如为附睾炎则症状减轻,而睾丸扭转则会加重。多普勒超声检查亦有价值,必要时可行手术探察,以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6.附睾结核 多继发于肾或前列腺、精索结核,呈慢性病程。早期为附睾尾部肿大且有结节,继而可扩散至其他部位。一般很少有疼痛及发热,附睾触诊可与睾丸区分。肿块处阴囊皮肤粘连,可形成寒性脓肿和窦道。少数病例呈急性病程,患侧阴囊红肿、疼痛及发热。双侧附睾结核常致精道阻塞而不育,几乎半数以上附睾结核患者有尿频、血尿等症状。
7.腹股沟斜疝 交通性鞘膜积液应与腹股沟斜疝鉴别,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有时可听到肠鸣音且较易回纳入腹腔。
8.精液囊肿 精液囊肿位于阴囊内且透光试验阳性,容易与鞘膜积液混淆。精液囊肿通常发生于附睾头部,触诊一般可清楚摸到睾丸。如行囊肿穿刺检查,囊液为蛋黄色微浊、镜检可见大量死精子。
【病因治疗】
阴囊及内容物的肿物应根据肿物性质与种类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症处理】
1.精原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故以肿瘤切除和放射治疗为主。Ⅰ期行睾丸切除及预防性所属淋巴结照射,照射范围为腹主动脉和患侧髂血管:Ⅱ期行睾丸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及治疗性淋巴结照射,照射范围为纵隔、腹主动脉和双侧髂血管;Ⅲ期因肿瘤转移灶较广泛,放射治疗有限。因此,在睾丸切除后应以化学治疗为主。
2.非精原细胞瘤 非精原细胞瘤对化学治疗比较敏感,故以肿瘤切除和化学治疗为主。Ⅰ期行睾丸切除及预防性化学治疗;Ⅱ期行睾丸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和化学治疗;Ⅲ期行睾丸切除和化学治疗。经典的睾丸肿瘤化学治疗方案为PVB和VAB-6两种。
(1)PVB化学治疗方案:药物为长春碱(VLB)、博来霉素(BLM)、顺铂(CDDP)。其方法为每疗程第1天使用VLB 0.3mg/kg、BLM 30mg、CDDP 20mg/m2。第2~5天,每天使用CDDP 20mg/m2。间隔3周重复1个治疗周期。整个治疗过程每周期BLM 1次,每次30mg,共12次。
(2)VSB-6化学治疗方案:药物为环磷酰胺(CTX)、VLB、放射霉素D(DACT)、BLM、CDDP。化学治疗方法为,每周期第1天使用CTX 600mg/m2、VLB 4mg/m2、DACT 1mg/m2、BLM 30mg,第2~3天每天使用BLM 30mg,第4天使用CDDP 120mg/ m2。间隔3周重复1个周期。根据治疗结果,酌情考虑停止或继续上述治疗。
3.附睾炎 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药物,急性附睾炎药物治疗一般均能控制,极少穿破皮肤形成窦道。加强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并用布带托起阴囊以减轻症状,完全消肿需3周以上,应避免性生活和体力劳动。早期者冷敷可防止肿胀,晚期可热敷以加速炎症消散。形成脓肿或炎症不能控制者,可行附睾睾丸切除术。
4.睾丸扭转 疑有睾丸扭转时,应尽早行手术探查予以复位固定。睾丸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超过24h复位者,多数发生睾丸坏死萎缩。手术采用阴囊切口,切开鞘膜后将睾丸复位并观察睾丸情况。如睾丸色泽恢复正常,则行睾丸固定术,将睾丸固定在切开的鞘膜壁层及阴囊壁上;如睾丸色泽不能恢复,应行睾丸切除术。由于睾丸活动多为双侧性,对侧睾丸同样有发生扭转的危险,因此可考虑同时行对侧睾丸固定术。
5.附睾结核 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变较大或有脓肿形成者,可行附睾切除,应尽量保留睾丸。如睾丸亦有病变且病变靠近附睾,可连同附睾将睾丸部分切除。临床上常可见到附睾已完全破坏,而睾丸尚完好无损。如果手术前精液检查无精子,说明对侧输精管远端已有病变,应予以结扎以防止对侧附睾发生病变。
6.精索静脉曲张 既往认为,轻度精索静脉曲张者,在性成熟后其静脉曲张有可能自行缓解。故轻度静脉曲张,无症状又不影响生育时可不处理。近年研究认为,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亦会造成对睾丸功能的影响。因此,应积极治疗各种类型的精索静脉曲张。既往以开放性手术为主,在腹股沟管内环水平以上高位结扎精索内静脉。也有行精索内静脉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报道。但此方法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且有栓塞剂外溢进入循环系统的危险,故目前应用并不广泛。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阴囊肿瘤、脓肿、鞘膜积液及精索静脉曲张等,均需手术治疗。Ⅱ期睾丸肿瘤手术不仅切除睾丸,还需将腹膜后相关淋巴结一并清除。其清扫范围包括上自肾血管上方,下至髂动脉分叉间及内环处,两侧以输尿管为界,将此区内腹主动脉前方及旁边,腔静脉前方及旁边的疏松组织和淋巴结一并切除。切断后应认真结扎,以防淋巴瘘。手术过程中不应过度牵拉肠管,以免发生肠缺血。
2.麻醉考虑 阴囊位于会阴部,其皮肤由骶尾神经支配,其鞘膜是腹膜的延续而由第12对腰神经支配。在此区域手术时,单纯行鞍区阻滞或骶管阻滞并不能达到完全无痛,尤其切开睾丸鞘膜或牵拉精索时,可致剧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及心动过缓;如用椎管内麻醉,其阻滞平面至少应达T12或在鞘膜与精索处加用局部阻滞;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其阻滞平面应达T6以上,仍不能耐受者,可行气管内全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