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节胸痛

第七节胸痛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胸痛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状,凡因炎症、外伤、肿瘤或理化因素造成的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支配的气管、支气管、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但胸痛部位与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不一定相一致。骨折端刺伤肺,可发生气胸及血胸。根据受伤史、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此类疾病以感染症状为主,胸痛仅为伴随症状。后期侵犯食管外组织,可致持续性胸痛或背痛。

胸痛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状,凡因炎症、外伤、肿瘤或理化因素造成的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支配的气管、支气管、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但胸痛部位与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不一定相一致。应注意,胸痛也可由心绞痛所致。

【分类】

临床上将胸痛分为7类:炎症性胸痛、内脏缺血性胸痛、机械刺激性胸痛、化学刺激性胸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胸痛、牵涉性胸痛、开胸手术后胸痛。

【原因】

1.炎症 包括胸壁感染,如皮炎、带状疱疹、肌炎、流行性胸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肩关节周围炎等;胸腔内脏器感染,如胸膜炎、肺炎、心包炎、纵隔炎、食管炎、膈下脓肿等。

2.内脏缺血 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肺梗死等。

3.机械压迫、刺激和损伤 包括胸腔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压迫;主动脉瘤侵犯胸骨或主动脉夹层外膜;肥厚性脊椎炎,其增生骨疣压迫脊神经后根;气管、食管内异物刺激和胸部外伤。

4.化学刺激 包括腐蚀物质引起的食管炎,毒气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炎及胃酸反流性食管炎等。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心脏神经症、贲门痉挛等。

6.邻近器官放射或牵涉 包括颈肋、前斜角肌病变引起的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关节及其周围病变伴有胸痛;膈下病变,如肝炎、肝癌、阿米巴性肝脓肿、胆管疾病、脾曲综合征、脾梗死等导致的下胸、上腹部痛,并向肩背部放射。

7.胸部术后疼痛 由于身体对手术组织损伤造成的复杂病理及心理反应,胸痛程度可达体表手术痛的4倍。

【诊断依据】

1.病史 往往有肺及胸膜病变、心血管系统疾病、纵隔或食管病变及手术等病史。

2.临床表现 胸壁疾患通过视诊、触诊即可确定,而脏器病变则应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单侧胸廓饱满应考虑胸腔积液,语颤增强主要见于肺炎、肺梗死,语颤减弱或消失应考虑气胸或胸腔积液。胸膜摩擦感或摩擦音多为干性胸膜炎,淋巴结肿大可能为肿瘤。若叩诊浊音或实音,则应考虑肺炎、肺梗死、肺癌、胸膜间皮瘤等;若为鼓音则考虑气胸。心包摩擦音,是诊断心包炎的重要依据。血压下降和休克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撕裂或急性胰腺炎。颈椎病、脊柱疾病、胸段脊髓压迫症均能引起胸痛,故不能忽视颈椎和胸段脊柱的检查。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清心肌酶增高、血尿肌红蛋白增高,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价值;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对诊断炎症有帮助;痰细菌学检查,可确定肺炎及肺结核的病原菌;疑有肿瘤时,痰脱落细胞或纤维支气管镜刷取标本最有帮助;纤维支气管镜下取活检、淋巴结活检、胸膜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或胸腔及心包穿刺液的细菌学与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肿瘤与结核。

(2)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B超对肝脓肿、胸腔积液定位最有帮助,可直接看到心脏解剖和功能变化,对各种瓣膜病的鉴别、心房肿块、肥厚性心肌炎和心包积液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胸部X线检查,对肺炎、肺结核、肺梗死、肺癌、胸膜病变、气胸等的诊断有价值;CT图像可清晰显示纵隔旁、横膈周围及胸膜下病灶,常用于纵隔内病变、肺门增大、肺内微小病灶及胸膜病变的鉴别;MRI对纵隔内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利于病变的显示和定位。

【鉴别诊断】

1.胸壁外伤及感染 胸壁软组织损伤、疖肿、乳腺炎等所引起的疼痛,局部有红肿、皮温升高及压痛,诊断颇易。

2.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最常累及肋间神经(第17章第三节)。

3.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累及骨膜可引起局限性疼痛,深呼吸、咳嗽可使骨折端互相摩擦而致疼痛加剧。骨折端刺伤肺,可发生气胸及血胸。根据受伤史、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

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症 剧烈咳嗽时,可伴胸骨隐痛及紧迫感,较易诊断。

5.肺部炎症 肺炎、肉芽肿性疾病侵及壁胸膜时,均可引起胸痛。此类疾病以感染症状为主,胸痛仅为伴随症状。X线片可显示斑片状阴影,容易鉴别。

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多见于40周岁以上男性,多有长期吸烟史。症状有刺激性干咳、持续性或间断性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发热等,晚期表现为消瘦和恶病质(第10章第六节)。

7.肺栓塞和肺梗死 参见第9章第一节。

8.心绞痛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或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性质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移位,T波改变(第20章第十八节)。

9.心肌梗死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且持久急性缺血达lh以上导致的。临床表现与心绞痛相同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并有动态变化(第20章第十九节)。

10.急性心包炎 胸痛性质为锐痛、闷痛或压迫感且多位于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等处。心包摩擦音是心包炎的特异性体征。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改变、QRS低电压、无病理性Q波,U波为诊断心包积液的可靠依据。

11.主动脉夹层 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后,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多发于升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峡部,其特征为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撕裂性剧痛或烧灼痛,并向背、腰、骨盆、头颈、上肢甚至下肢放射。常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史,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阴影增宽。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夹层部位、范围及裂口部位,并可涉及瓣膜和动脉分支。

12.纵隔气肿 是空气在纵隔组织积聚所致。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并向双肩及两臂放射,伴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及窒息感。颈部及胸壁有皮下气肿、捻发感。X线检查可见颈部、纵隔、心脏及主动脉周围有条状透亮带,侧位片可见胸骨与心脏之间距离增大(第8章第二节)。

13.纵隔肿瘤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均可因膨胀性生长而引起胸痛,多因肿瘤压迫神经、肋骨、胸骨所致,可伴压迫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压迫征。X线检查对诊断很重要,CT和MRI可显示病变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第10章第五节)。

14.急性食管炎 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引起的急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伴吞咽困难。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发现食管下段黏膜皱襞粗乱,食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判断困难时,应做活组织检查。

15.食管癌 好发于40周岁以上的男性,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后期侵犯食管外组织,可致持续性胸痛或背痛。侵及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破主动脉可致大呕血,侵入气管可形成食管气管瘘。高度阻塞致食物反流、误吸,进而引起呛咳及肺部感染。X线早期为局限性黏膜皱襞增粗和断裂,局限性管壁僵硬或有小充盈缺损(小龛影);晚期表现为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和梗阻。CT可了解食管癌向管腔扩展情况,以及有无腹内器官或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的确诊,需行食管黏膜脱落细胞检查和食管镜活检。

【病因治疗】

针对胸部外伤、骨折与感染进行处理,并治疗心血管、呼吸等相关性疾病以解除病因。

【对症处理】

1.胸壁外伤及感染 以清创、镇痛、抗感染为主。

2.带状疱疹 以对症处理为主,局部行干燥、消炎治疗。使用抗病毒药和镇痛药以减轻症状,行神经阻滞可解除疼痛。

3.肋骨骨折 予以镇痛、制动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

4.呼吸系统疾病 各种炎症的治疗应予止咳、祛痰、退热、抗感染及解除支气管痉挛等。肺栓塞和肺梗死者,除吸氧、止痛、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并扩张支气管外,还包括特异性方法,如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时,排除胸腔气体缓解气急并使肺复张,防止气胸复发。

5.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心肌梗死后12h内,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治疗原则是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且要解除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的紧急治疗,以止痛、补充血容量和降血压为主。

6.纵隔疾病 急性纵隔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纵隔气肿先治疗原发病,严重者先予以排气减压;纵隔恶性淋巴瘤,病灶局限时进行放射治疗,病灶广泛时行化学治疗;其他纵隔肿瘤应尽早手术,恶性肿瘤术后加用放射及化学治疗。

7.食管疾病 急性食管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食管癌应手术治疗并辅以放射及化学治疗。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严重胸外伤(如肺挫裂伤、气胸)及肿瘤患者,需开胸手术治疗。

2.麻醉考虑 范围较小的闭合性胸壁伤,可在局麻或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开胸手术;开放性气胸,宜在气管内全麻下进行;张力性气胸于麻醉前应先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行闭式引流减压;严重胸外伤术前不用吗啡,以免发生呼吸抑制;麻醉诱导应谨慎,注药宜缓慢;肌松完善后置入气管内导管,疑为气管断裂者应插双腔导管;术中加强呼吸管理,纠正开胸后的生理紊乱(第10章第六节),避免缺氧与CO2蓄积,防治休克与心律失常(第12章)。

3.术后镇痛 不仅为解除患者的痛苦,也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麻醉性镇痛药:患者苏醒后剧痛随之发生,此时应给予适量镇痛药。①哌替啶1.0~1.5mg/kg,肌内注射;或0.5~1.0 mg/kg,静脉注射。②吗啡5~7mg,肌内注射;或2~4mg,静脉注射(成年人)。应注意,反复多次及过量的镇痛药可致呼吸抑制,并引发肺泡萎陷、肺不张及低O2血症与高CO2血症等并发症。因此,单纯应用此法并不理想。

(2)肋间神经阻滞:①单次注药,在关胸前直视下将0.25%~0.5%布比卡因直接注射于胸壁切口椎旁肋间神经,每点5m1。此法较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切勿注入硬膜外间隙或脊髓腔。②术后肋间神经阻滞,在患侧背部胸壁距中线8~10cm处,在此肋间神经行至肋骨下缘的浅面进行。操作者以示指及中指触及上、下两肋骨,并于上肋下缘进针,针尖紧贴肋下缘略向头侧倾斜。穿过肋间肌时阻力减低,表明穿刺针已在肋间隙与壁层胸膜间。回吸无血、无气即可注药。③关胸前将1条细导管留置在切口内,导管末端恰在肋间神经位置。术后疼痛时,经导管注入长效局麻药6~8ml。

(3)二氢埃托啡:患者苏醒后,舌下含服此药20μg,必要时用至40μg,可维持镇痛4~6h。

(4)硬膜外间隙镇痛:①在胸段硬膜外间隙放置导管,连续注入0.25%布比卡因6~8 ml/h。此法需术前先放置硬膜外导管并用硬膜外麻醉,可减少全麻药用量,术后保留导管镇痛;②术前留置硬膜外导管(腰段),将吗啡3~6mg稀释至10~20ml,术后根据情况注药,1次剂量可维持镇痛8h以上。

(5)芬太尼镇痛:首次剂量为2μg/(kg· h),稀释至10m1,其后用微量泵连续注入芬太尼稀释液,速度为0.5~1μg/(kg·h)。此法镇痛效果满意,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等副作用甚少发生。

(6)冷冻镇痛法:用超低温冷冻使神经干(或末梢)发生水肿变性,暂时丧失感觉与痛觉功能,可达到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2~3周)。通常用针状冷冻探头,于关胸前通过释出液氮(-60℃)。探头直接触及神经造成神经组织与功能可逆性损伤,2~3周后恢复。

(7)经皮神经电针刺激:直接刺激切口相应的神经,但镇痛效能弱,一般需与镇痛药并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