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节眼球运动障碍

第七节眼球运动障碍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不能达到上述范围,即为眼球运动障碍。如为两侧核上性病变(如脑桥),则可产生眼球向两侧同向运动障碍,即两侧凝视麻痹。眼球水平性运动障碍:眼球水平和垂直性运动的皮质中枢均在同一部位,该部病变时常见眼球水平性运动障碍,而垂直性运动障碍罕见。脑干病变时,垂直性运动障碍比水平性运动障碍多见,可能因中脑上丘及其附近的病变比脑桥的病变多见的原因。手术治疗原则是增强或减弱眼外肌力量,以矫正眼位偏斜。

正常情况下,眼球运动十分灵活,双眼可随意同时做向上、下、左、右或旋转等协调性运动。眼球的协调运动,取决于支配眼运动的肌肉、神经、神经核及其联系纤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眼球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小泪点相连的直线。外转时,角膜可达外眦角、向上转动范围9~10mm,向下运动范围为5~7mm。如不能达到上述范围,即为眼球运动障碍。

【分类】

眼球运动障碍,可分为协同运动障碍和眼外肌瘫痪性眼球运动障碍两类。

【原因】

1.外伤 见于:①眼窝内损伤眼球运动神经或眼外伤;②眶上裂和眶尖骨折引起眼球神经麻痹;③骨折损伤海绵窦,形成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瘫痪;④颅内血肿发生脑疝致动眼神经麻痹。

2.感染 见于:①颅底脑膜炎的渗出物损害眼球运动神经;②血栓性海绵窦炎损害Ⅲ、Ⅳ、Ⅵ脑神经;③眼球运动神经炎;④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⑤脑膜血管梅毒;⑥其他感染,如带状疱疹、急性灰质炎、白喉等。

3.肿瘤 见于:①颅中窝脑膜瘤;②脑干肿瘤;③鼻咽癌侵犯颅底;④眶内肿瘤;⑤颅内高压损害展神经。

4.血管性病变 如脑底动脉瘤、脑动脉粥样硬化、眼肌麻痹型偏头痛、颞动脉炎。

5.代谢与中毒 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酒精中毒。

6.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7.药物 全身麻醉药与肌松药的应用。

8.其他 多发性硬化与畸形骨炎(Paget病)。

【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或糖尿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 眼球运动达不到正常范围,查体时应注意以下各项。

(1)眼球运动:观察受限程度,为单侧或双侧障碍。是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或三者同时麻痹,还是核性眼肌麻痹。必要时,可做疲劳试验。

(2)伴随症状和体征:是否伴眼球突出、睑水肿、眼睑结膜充血,查明眼底有无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有无定位体征,以及全身有无肿瘤、感染、恶性病变等。

3.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某些颅内肿瘤,如骨质破坏等。

(2)脑CT或MRI:能发现脑内肿瘤、脑血管病及部分炎症,并可对病变部位、性质、范围等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

(3)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可对颅内炎症(如海绵窦血栓)、脑膜炎、脑炎、多发性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做出诊断。

(4)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对脑内炎症、癫及脑功能异常做出诊断。

(5)肌电图:对MG与肌肉疾病有诊断意义。

(6)血糖、内分泌学检查:对糖尿病或内分泌功能异常所致眼球活动异常,有诊断意义。

(7)疲劳试验:让患者连续睁、闭眼50次,如出现眼睑下垂或眼裂变小则为阳性。

【鉴别诊断】

1.周围性眼肌麻痹 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和复视是眼肌麻痹的症状。

(1)动眼神经麻痹:其上睑弛缓性下垂,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运动。健眼上睑可有代偿性过度上提,头转向患眼对侧。

(2)滑车神经麻痹:引起上斜肌瘫痪,常合并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除向外上方向注视时不出现复视外,向其余各方向注视皆有复视。尤其在高处向下注视(如下楼)时,复视更为常见。

(3)展神经麻痹:呈内斜视且眼球外展受限,有复视。动眼、滑车及展神经合并麻痹时,眼球固定向前直视,不能向各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射消失。

2.核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核及滑车神经核性麻痹均为双侧性,且不对称。动眼神经核病变常选择性损害部分眼肌,发生所谓分离性眼肌麻痹。展神经核受损时,常累及邻近组织,如面神经、三叉神经、内侧丛束和锥体束而产生同侧外展、面和三叉神经麻痹,使两眼的同向运动障碍并有对侧长束损害的体征(即交叉性瘫痪)。

3.核间性眼肌麻痹 向一侧注视时,一侧眼球内收障碍;对侧眼球外展时,出现单眼水平眼震,两眼辐辏功能正常。此为支配两眼会聚运动中枢(正中核)及其传导路径平面位置高,而未受损害之故。

4.核上性眼肌麻痹

(1)同向偏斜:①两眼联合运动障碍,而单眼活动并无障碍且无斜视及复视。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皮质中枢(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的刺激性病灶,引起两眼向对侧偏斜,头部随之转向该侧。②破坏性病变则向同侧偏斜,两眼不能向偏斜对侧方向移动,临床上称之为凝视麻痹又称侧视麻痹;③脑桥侧视中枢支配两眼向同侧的侧视,破坏性病变引起眼球向对侧同向偏斜,恰与皮质中枢的方向关系相反。如为两侧核上性病变(如脑桥),则可产生眼球向两侧同向运动障碍,即两侧凝视麻痹。

(2)眼球垂直运动麻痹:上丘为眼球垂直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之上半部分使眼球向上运动,下半部分使眼球向下运动。上丘破坏性病灶引起两眼同向垂直运动麻痹,称帕里诺综合征,表现为两眼不能向上运动,常合并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刺激性病变引起动眼危象,表现为两眼发作性转向上方,持续时间数秒到1~2h,且伴颈肌、口肌和舌肌痉挛。

(3)眼球水平性运动障碍:眼球水平和垂直性运动的皮质中枢均在同一部位,该部病变时常见眼球水平性运动障碍,而垂直性运动障碍罕见。脑干病变时,垂直性运动障碍比水平性运动障碍多见,可能因中脑上丘及其附近的病变比脑桥的病变多见的原因。

5.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1)重症肌无力:眼肌麻痹或肌营养不良症,有眼肌麻痹症状但瞳孔反射正常。前者有晨轻暮重的表现,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第26章第一节)。

(2)颅脑外伤:尤其眼眶附近骨折,可发生各种眼肌损伤与麻痹。CT与MRI可发现病变。

(3)眶尖部综合征:见于该部异物、血肿、肿瘤等,多在2岁内发病。斜视与复视,以上斜肌与上直肌麻痹最为常见。CT检查可证实。

(4)先天性眼肌麻痹:系由神经核发育不良所致。

(5)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或垂体功能失常时,可发生眼肌麻痹。

【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

【对症处理】

1.原因不明者 可试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治疗。

2.支持疗法 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ATP等,以助神经功能恢复。

3.理疗 局部可行超声波、音频电疗,以防麻痹、肌萎缩;也可试行针刺疗法。

【手术与麻醉】

病因已消除或确知病变已不再恢复或进展者(一般在病情稳定6~12个月以上),可行棱镜片矫治手术矫正。

手术治疗原则是增强或减弱眼外肌力量,以矫正眼位偏斜。前者常采用眼外肌截除术,后者采用眼外肌后徙术。手术后,根据情况继续配戴眼镜和进行双眼单视训练。麻醉考虑可考见本章第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