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是被覆于牙槽弓与牙颈部的口腔黏膜,因无黏膜下层,其固有层直接与骨膜相连,坚而富有弹性,具护齿、固齿与营养作用。其血运十分丰富而呈粉红色,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时极易出血。
【分类】
临床上将牙龈出血分为,牙周疾病性出血、牙齿损伤性及凝血机制障碍性出血。
【原因】
1.牙周疾病 牙龈炎症、增生、牙周膜充血、水肿等,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可有出血现象。
2.牙龈牙齿损伤 可因牙龈及牙齿受到碰撞、打击或进食时无意间咬到砂石、碎骨片等引起。
3.牙槽骨骨折 外力直接作用于牙槽突所致,多见上颌前部。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颌面部的其他损伤同时发生。
4.血液病 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各种贫血等,均可致自发性牙龈出血。
【诊断依据】
牙龈出血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史,并结合临床检查一般容易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血液病引起的牙龈出血,主要与凝血机制障碍相关。牙周疾病其牙周组织脆弱,毛细血管容易断裂而出血。损伤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比较多且有外伤史。牙龈出血应与鼻腔出血相鉴别,鼻腔出血常在口腔内见到血迹,在外鼻道可见有出血现象。
【病因治疗】
牙龈出血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牙周疾病 因牙周疾病引起者进行牙周疾病治疗,如牙龈洁治、全身用药等。
2.血液病 血液病引起的出血,应按血液病治疗常规进行(第24章)。
3.牙齿损伤 清创、缝合、固定(本章第三节)。
【对症处理】
可含漱1‰过氧化氢溶液。
【手术与麻醉】
牙齿出血患者术前应查明原因,血液病所致者应按其常规处理(第24章);牙周疾病所致者,应防止其损伤或脱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