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腮腺区肿大

腮腺区肿大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腮腺、下颌骨和腮腺周围组织发炎时,可导致组织水肿、充血而引起腮腺区明显肿胀。腮腺区肿瘤组织增生与破坏引起面形改变,也致腮腺区肿胀。腮腺区的创伤和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也可继发腮腺急性炎症。巨大体积的多形性腺瘤,并不妨碍面神经功能。B超检查,可排除腮腺内占位性病变。腮腺区手术宜在全麻下施行,并依其手术范围及开口度,选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

腮腺区肿大是面颊部非对称性肿胀,常由腮腺炎症或肿瘤引起。

【分类】

临床上将其分为,炎症性肿胀和非炎症性肿胀两类。

【原因】

腮腺、下颌骨和腮腺周围组织发炎时,可导致组织水肿、充血而引起腮腺区明显肿胀。腮腺区肿瘤组织增生与破坏引起面形改变,也致腮腺区肿胀。

1.炎症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也称手术后腮腺炎,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引起。腮腺区的创伤和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也可继发腮腺急性炎症。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唾液分泌减少和淤滞所致。

(3)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多见于儿童。

(4)颌骨骨髓炎:细菌感染及物理或化学因素均可引起颌骨炎性病变,导致腮腺区肿胀。

(5)翼下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常为下颌智齿冠周炎感染引起。

(6)咬肌间隙感染: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下颌智齿冠周炎常可引起此处感染。

2.肿瘤

(1)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层,以良性肿瘤居多。如多形性腺瘤(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生长,触诊界限清楚、活动,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硬度中等。瘤体较大者可清楚看到典型结节状,导致皮肤呈现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并可活动。巨大体积的多形性腺瘤,并不妨碍面神经功能。

(2)颌骨肿瘤:良性常为骨化纤维瘤、骨巨细胞瘤,恶性多见于骨肉瘤。

(3)腮腺区脉管瘤: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3.腮腺导管堵塞 昏迷或全麻患者,长时间侧卧压迫腮腺导管也可致单侧腮腺肿大。

4.外伤 打架斗殴或意外损伤而致。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腮腺区外伤、长期受压、感染史或肿物史。

2.临床表现

(1)腮腺区炎症:以急性发病和腮腺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发热、腮腺区红肿,口腔内见腮腺导管口分泌出混浊腮腺液。

(2)腮腺肿瘤:常以发现肿块为主诉。

3.辅助检查 B型超声可作为腮腺肿块的常规检查方法,除测定肿瘤的实际大小外,可根据内部回声与周界的关系大致分辨其良恶性。CT检查或MRI影像,则显示更加清楚。涎腺造影术,可了解腮腺结构及破坏情况。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对腮腺淋巴瘤有诊断意义,而对其他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鉴别诊断】

主要与颈椎横突过长鉴别。C1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发育过长时可触及。附着其上的肌筋膜常有炎症且酸痛不适,触诊硬而固定并有压痛。确诊可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口后前位X线平片,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B超检查,可排除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病因治疗】

腮腺区炎症,主要以抗炎治疗为主。

【对症处理】

为消除炎性肿胀,可外敷仙人掌、硫酸镁及水调散(黄柏、煅石膏)等。

【手术与麻醉】

手术是治疗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其他措施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腮腺区手术宜在全麻下施行,并依其手术范围及开口度,选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病变侵及下颌关节致张口困难者,应经鼻腔插管。麻醉用药并无特殊,需辅用肌松药提供安静术野以便游离面神经,还应预防术后呕吐,以免污染敷料与切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