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九节高颅压综合征

第九节高颅压综合征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急性梗阻,其头痛极为剧烈。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严重颅内压增高有生命体征变化,即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的危险征兆,应警惕脑疝发生。疑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急性、亚急性起病且有局限性脑损害症状者,切忌盲目腰穿检查。4.颅内肿瘤 呈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虽有起伏,总趋势逐渐加重。

颅骨所围成的腔隙叫颅腔,成年人颅腔容量为1 400~1 500ml。其内脑实质约占84%(成年人1 150~1 350cm3)、脑脊液占11%~13%(成年人约150ml)和脑血容量(占3%~5%,350~500ml)。囟门闭合后,颅腔便成为无伸缩性的固定性腔隙。颅腔内压力称颅内压(ICP),正常人为5.9~13.5mmHg(或80~180mmH2O)。小儿颅内压较低,为50~100mmH2O。颅腔内任何一种组织的容积增加,均使颅内压增高,颅内压>200mmH2O或>15mmHg时即为高颅压。为缓解颅内压增高,脑血容量和(或)脑脊液便减少。但其代偿有限,其范围只有8%~10%颅腔容积。当颅腔容积增加10%,即失代偿,使脑组织受压而移位。严重时,则发生脑疝,致瞳孔散大及呼吸与循环中枢抑制,甚至心搏骤停。

【分类】

1.按其范围分类 分为弥漫性颅内高压和局部性颅内高压,前者通常预后良好,可耐受颅内高压。

2.按其病程分类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颅内高压三类。

【原因】

1.脑体积增加 见于脑肿瘤、脑水肿、脑脓肿和脑血肿。

2.颅内血容量增加 见于CO2蓄积、脑血管扩张及背侧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部位手术等引起的脑血管急剧扩张。

3.脑脊液增加 ①脑脊液分泌过多(脉络丛乳头瘤或颅内炎);②脑脊液吸收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③脑脊液环流受阻,常为肿瘤堵塞室间孔、第三脑室、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所致。

【诊断依据】

1.病史 颅内压增高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病程进展缓慢者多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症状,依此可初步诊断颅内压增高。急性、亚急性脑疾病,因病程短、病情发展较快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无明显视盘水肿。

2.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症。

(1)头痛:发生率为80%~90%,初起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急性梗阻,其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且剧烈的头痛。

(2)呕吐:其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头痛剧烈程度相关。位于颅后窝及第四脑室的病变,较易引起呕吐。

(3)视盘水肿:发生率为60%~70%。虽有典型的眼底改变,但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只有一过性视力模糊、色觉异常,或有短暂的视力丧失。这些视觉症状只持续数秒,少数可达30s左右,称为弱视发作。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弱视发作频繁,提示颅内压增高持续存在,最终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

(4)其他症状:可有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嗜睡、癫发作、展神经麻痹、复视等症状。严重颅内压增高有生命体征变化,即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是代偿作用,以维持脑血液供应。呼吸慢,为延髓呼吸中枢功能紊乱所致。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的危险征兆,应警惕脑疝发生。

(5)脑疝: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致脑疝。前者发生较快,数小时即可出现;后者发生缓慢,甚至不发生。

(6)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见前囟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压力检查:其压力>15mmHg(>200cmH2O)时,即为颅内高压。疑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急性、亚急性起病且有局限性脑损害症状者,切忌盲目腰穿检查。只在诊断为脑炎、脑膜炎和无局限性脑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才可在充分准备后行腰穿检查。

(2)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颅内炎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颅内出血可能性大。异常细胞,可能为肿瘤细胞及转移性癌细胞。细胞数量正常而蛋白增高者,肿瘤可能性大。

(3)生物化学检测:脑内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ATP减少、β-葡萄糖醛酸活力增强,提示恶性肿瘤。中胚层肿瘤,磷酸二酯酶活力增强。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中,24-脱氢胆固醇含量升高。

(4)眼底检查:在典型的视盘水肿出现前,常有眼底静脉充盈扩张、搏动消失,眼底微血管出血。视盘上下缘,可见灰白色放射状线条等改变。

(5)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颅骨内板压迹增深、鞍背吸收,也可见某些原发病的征象。

(6)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及多数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相当大的诊断价值。

(7)头颅CT和MRI检查:对急性、亚急性颅内压增高且无明显视盘水肿者,是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

【鉴别诊断】

1.颅脑损伤 任何脑挫裂外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颅内压增高。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少数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后,常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且伴呕吐。除有明确外伤史外,CT可确定颅内血肿大小、部位和类型。

2.脑血管性疾病 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起病较急,颅内压增高于1~3d内达高峰。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CSF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脑CT检查,可明确出血量大小与出血部位。

3.高血压脑病 是指血压骤然升高,所发生的急性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常因急进型高血压、急、慢性肾炎或子痫,偶因嗜铬细胞瘤或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时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铅中毒、库欣综合征等引起。急骤起病,血压突然升至250/150mmHg以上,舒张压升高较收缩压更为显著。伴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视力障碍、偏瘫、失语、癫样抽搐或肢体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等。眼底可呈高血压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甚至视网膜出血、渗出物和视盘水肿。CT检查可见脑水肿、脑室变窄,一般不宜进行腰椎穿刺检查。

4.颅内肿瘤 呈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虽有起伏,总趋势逐渐加重。少数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由于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可伴随不同的症状,头颅CT可明确肿瘤部位与性质。

5.脑脓肿 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血源性初起时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状,如高热、畏寒、脑膜刺激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快、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等。脓肿成熟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消失,只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脓肿病程一般较短,精神迟钝较严重。颅脑CT常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阴影,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边缘影像明显增强,呈壁薄而光滑之环形密度增高阴影,脓肿周围的低密度脑水肿带较显著。

6.脑部感染性疾病 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的脑及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少数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起病时常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多种多样,其特点为常出现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癫、不自主运动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常有炎性改变,如白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加或糖与氯化物降低、补体结合实验阳性等,头颅CT可见炎性改变。

7.脑积水 脑室系统内脑脊液不断增加,同时脑实质相应减少及脑室扩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时称脑积水。婴儿脑积水常于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头颅迅速增大,囟门扩大并隆起、张力较高,颅缝分开、头形变圆、颅骨变薄变软。重者叩诊时有颤动感,额极头皮静脉怒张。脑颅很大而面颅显得很小,两眼球下转而露出上方巩膜,患儿精神不振、迟钝、易激惹、头部抬起困难,也可有抽搐发作、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增高或轻瘫等症状。脑室造影可见脑室明显扩大,CT检查可见肿瘤并可显示脑室周围的水肿程度。

8.良性颅内压增高 又名“假性脑瘤”,是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并无占位性病变,可能为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等。除慢性颅内压增高外,一般无局灶性体征。

9.其他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相当多见,如感染中毒性脑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昏迷、肝性脑病、食物中毒等。这些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均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结合疾病史及全身检查,多能做出明确诊断。

【病因治疗】

查明原因后积极治疗其原因疾病,如脑外伤、脑内炎症、脑肿瘤及全身性相关疾病。

【对症处理】

1.渗透性降压药

(1)甘露醇:一般用20%或25%浓度,若浓度再高在室温下则析出结晶。一般用20%甘露醇250ml滴注(10~15min内滴完),每6h一次。使用1周后,改为口服降颅内压药物。

(2)甘油:与甘露醇不同,它能部分代谢转化为CO2和H2O并产热18J/g(4.3cal/g)。一般口服30%甘油生理盐水40ml,3或4/d。

2.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先用地塞米松5~20mg,静脉滴注。7~10d后改为口服,或按剂量折算成泼尼松口服。减量时,先快后慢。

3.控制液体量 成年人每日液体入量2 000ml左右,或保持入量比尿量多500ml。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因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积水所致颅内压增高者,需手术治疗才能使颅内压降低。

2.麻醉考虑 颅脑手术麻醉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增加颅内压并设法降低颅内压。为此,应从多方面采用措施。

(1)术前用药:颅内压不高者,术前一般可用地西泮、哌替啶(1mg/kg)和阿托品0.01mg/kg。不宜用吗啡,因其增加颅内压。颅内压明显增高者,术前禁用镇静药,以免抑制呼吸而诱发脑疝。昏迷患病,不必给予术前用药。

(2)麻醉选择:开颅手术(尤其颅内压增高者),宜用气管内全身麻醉。诱导时可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地西泮或羟丁酸钠,可并用芬太尼和不增加颅内压的肌松药(维库溴铵或哌库溴铵)插管。麻醉维持常用吸入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也可静吸复合麻醉。通常采用PCI泵注丙泊酚4~6mg/(kg·h)或咪达唑仑0.1mg/(kg·h),吸入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并用肌松药。切皮前,可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

(3)麻醉管理:头部抬高2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避免颈部过度扭曲或屈曲。开放2条静脉通路,以保障及时补偿失血。切硬脑膜前20~30min,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g/kg,也可加用呋塞米10~20mg。过度通气使PaCO2达25~30mmHg,以降低颅内压达到脑“松弛”。术中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呛咳、屏气。并用肌松药行机械通气,VT8~10ml/kg,频率为10~12/min,使PaCO2维持在30mmHg左右。术中输液速度为2~3ml/(kg·h),晶体液(平衡液)与胶体液之比可按2∶1输注。鉴于高血糖可加重脑损害,故应避免输葡萄糖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