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又称颅内压降低,是指侧卧位腰椎穿刺测压<5.0mmHg(或<70mmH2O)而言,临床上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倦乏力和精神障碍等表现。
【分类】
临床上将其分为两类,即原发性低颅压与症状性低颅压。
【原因】
1.原发性低颅压 病因不清。
2.症状性低颅压 见于颅脑外伤后、长期使用高渗脱水药、胰岛素休克治疗后,也可因颅内血管痉挛致脉络丛分泌受抑制或腰穿放出脑脊液过多及脑脊液产生过少等所致。
【诊断依据】
1.病史 数小时至数天前有腰椎穿刺史,或数天乃至数月前有颅脑外伤史或其他相关病史。无因可查者,为原发性低颅压。还应排除慢性小脑扁桃体疝堵塞枕大孔,或椎管阻塞而致腰穿压力低者。
2.临床表现 低颅压临床表现,几乎与高颅压无法区别。起病可急可慢,有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疲倦乏力等。部分患者可有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视盘淤血,边缘模糊。体征有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腰穿测压<5.0mmHg以下,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蛋白轻微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2)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室、脑池、脑沟变小。
(3)头颅MRI增强检查:示广泛弥漫性脑膜增厚。
【鉴别诊断】
1.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 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无差别。起病急缓不定,头痛轻重不一。位于颈枕部居多,可向额顶部放时并可延至肩背。直立及头动时加重,平卧后缓解。可伴不同程度的颈强直、头前屈时疼痛,Kernig征阳性,以及展神经不全麻痹等体征。除头痛外,常有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亦可有轻重不一的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精神障碍、发热、多汗、血压波动、直立位心动徐缓、晕厥发作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5.0mmHg或压迫双侧颈内静脉其症状减轻。
2.颅脑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 开放性颅脑外伤或中、轻型闭合性颅脑外伤后,可导致①脑脊液由鼻或耳部大量流失;②颅脑外伤后反射性脉络丛分泌抑制;③脑脊液吸收增加;④休克及长期使用高渗脱水药物等引起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头部挤压性疼痛,可伴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虚弱、厌食、脉搏细弱、血压偏低等,严重时有精神萎靡、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上述表现与体位相关,卧位或头低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坐位或立起时症状加重。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压迫双侧颈内静脉可使症状减轻。
3.胰岛素和电休克治疗 胰岛素休克与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有后继低颅内压的报道。胰岛素休克后的低颅内压,虽经大量补糖仍不见苏醒且昏迷愈来愈深。此时有可能存在低颅内压,腰椎穿刺测压可证实。
【病因治疗】
外伤和手术等引起的脑脊液外漏,应及早行脑膜修补。慢性炎症(慢性脉络丛炎)者,应行抗炎治疗。由休克、脱水所致者,应及早纠正。
【对症处理】
1.补液疗法
(1)适当多饮水。
(2)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 000ml静脉滴注,1/d。
(3)鞘内或硬膜外间隙注射生理盐水20~30ml,前者对症状严重者常可迅速起效,后者用于腰椎穿刺术后。此法可消除硬膜外间隙的负压力,而阻止脑脊液漏出。
2.促进脑脊液生成和脑血液循环 溴化新斯的明0.5~1.0mg,皮下注射;或毛果芸香碱5~10mg,皮下注射,均可促进脑脊液生成。罂粟碱15~30mg,肌内注射,1或2/d,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而减少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生。氧气鞘内注射每次10~20ml,每周1或2次也有效。
【手术与麻醉】
颅脑外伤所致者应手术治疗,缝合硬脑膜以减少脑脊液大量丢失。麻醉处理应防止低血容量与大量利尿,避免降低颅内压的各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