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受呼吸中枢调节,呼吸中枢受大脑皮质支配及各种神经反射的影响。健康成年人呼吸频率为16~20/min,儿童与心搏次数的比率约为1∶4。健康人平静呼吸时,其频率、节律和VT可有若干变化并可随意控制。疾病、外伤、应激、感染等病理情况下,呼吸频率可异常。
【分类】
临床上将呼吸频率异常,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1.频率加快 呼吸过速是指呼吸频率>24/min,其VT可正常或稍大,也可因呼吸频率过快而变小。
2.频率减慢 呼吸过缓是指呼吸频率<10/min,VT改变不大。
【原因】
1.呼吸过速
(1)癔症:多为青年女性,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呼吸快速浅表。可因过度通气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及手足搐搦。
(2)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如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而进入一侧总支气管、呼吸道阻塞、碱石灰失效,以及麻醉过浅或手术刺激较强。
(3)发热及感染性休克。
(4)大量腹水、气腹、腹内巨大肿瘤(如卵巢囊肿)、怀孕后期、中暑、高山病等。
(5)ARDS。
(6)呼吸衰竭。
2.呼吸过缓
(1)呼吸抑制药物:常见于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以及静脉全麻药,如阿片类、苯二氮类、巴比妥类、羟丁酸钠等引起的呼吸抑制。
(2)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晚期:明显抑制呼吸中枢,而出现呼吸过缓,呼吸频率<12/min是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晚期表现。
(3)呼吸肌麻痹:见于高位截瘫或全脊髓麻醉、吉兰-巴雷综合征、膈疝、重症肌无力、过度肥胖、肌肉松弛药的应用等。
(4)中毒:如毒血症、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农药或灭草剂中毒)。
(5)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炎、脑脓肿、脑水肿、脑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ICP增高以及脑疝、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6)低体温:体温<30℃,呼吸减慢。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发热、低温、呼吸系统或心脏病等相关病史。①起病缓者,多为心肺慢性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肺尘埃沉着病、肺部肿瘤、肺纤维化等;②发生较急者,有肺水肿、肺不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迅速增长的大量胸腔渗液;③突然发生者,可有呼吸道异物、自发气胸、肺梗死及ARDS等。
2.临床表现 呼吸频率>24/min,称为呼吸频率过快。呼吸频率在10/min以下为呼吸频率减慢,是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除血、尿常规外,还可查血浆电解质。
(2)X线检查:是诊断心肺疾病常用的重要方法。心肺疾患引起呼吸频率异常者,常有胸部X线征象。
(3)其他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等。
【鉴别诊断】
参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与高二氧化碳血症。
1.缺氧与二氧化碳蓄积 见本章第十节与十一节。
2.高热 见第4章。
3.肝性脑病 有肝病病史,超声、CT可诊断肝硬化、腹水,检测血氨增高、肝功能失代偿等即可鉴别。
4.肾衰竭 见第22章第十三节。
5.脑疝 呼吸缓慢且伴瞳孔散大及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病因治疗】
呼吸频率异常的处理主要为去除病因并及时纠正,呼吸多可恢复正常。
【对症处理】
1.停用呼吸抑制药物,或给予拮抗药与呼吸兴奋药。
2.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蓄积。
3.严重者行机械呼吸。
【手术与麻醉】
呼吸过快或过缓并不构成手术与麻醉的禁忌证,但应查明其原因并给予有效治疗。呼吸过快可引起低二氧化碳血症,重者对身体则产生不利影响(本章第十二节)。呼吸浅快与呼吸过缓者,可致缺氧与二氧化碳蓄积。对此应气管插管并辅用肌松药行机械呼吸,术后保留气管导管继续机械通气。连续监测SpO2与ETCO2或间断行血气分析,以确保通气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