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指按压皮肤、口唇、耳垂或指甲等处,其受压部位因缺血而变苍白。当解除指压后,苍白区立即转为红色的时间,即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转红时间为1~2s。若解除指压至转红的时间>3s,即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分类】
1.全身性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
2.局部性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
【原因】
1.全身性原因 ①休克;②心力衰竭;③全身性低温。
2.局部性原因 ①周围血管疾病;②局部低温;③血管吻合口狭窄;④肌间隙综合征;⑤肢体受压;⑥手术钳闭或误扎动脉。
【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休克、心力衰竭、外伤或手术史。
2.临床表现 多伴有发绀、低血压、肢冷、脉搏微弱或不能触及。
3.诊断标准 指压局部皮肤、口唇、耳垂或指甲,解除指压后苍白区转红时间>3s。
【鉴别诊断】
1.全身性原因
(1)休克: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外,还有皮肤湿冷、低血压及尿少等休克症状(第12章)。
(2)心力衰竭:见本章第二十节。
(3)全身性低体温:低温者血管痉挛而致皮肤微循环灌注延迟,触摸皮肤或测量体温即可确认。
2.局部性原因
(1)周围血管疾病:多为炎症阻塞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无论动脉灌注减少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引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
(2)局部低温:测温便知。
(3)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血管吻合后发生吻合口狭窄、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均可使其远端皮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而非吻合血管的支配区域则无异常。其远端脉搏减弱,行脉搏容积描记即可证实。
(4)肌间隙综合征:肢体受挤压、电击、烧伤或长时间捆扎止血带等,其肌肉组织肿胀且肌间隙变窄,使其内血管受压及伤肢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口唇与非伤肢指甲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则无延长。
(5)肢体受压:长时间肢体受压造成受压区动脉灌注减少或静脉回流障碍时,也可发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解除压迫后,循环立即改善。
(6)微血管痉挛:常由疼痛、寒冷或内源性介质释放引起。
【病因治疗】
治疗休克与心力衰竭(第12章及本章第二十节),病情好转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便恢复正常。治疗性低温所致者不必处理,非治疗性低温应予复温及保暖。
【对症处理】
血管痉挛所致者可静脉滴注小剂量血管扩张药,如氟哌利多、氯丙嗪、酚妥拉明或山莨菪碱(654-2)。也可滴注右旋糖酐-40或羟乙基淀粉(HES),或行相应部位神经阻滞以解除血管痉挛。
【手术与麻醉】
血管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一旦确认即应手术探查并依具体情况重新吻合或行血栓取出。迟发性移植血管血栓形成可行血管内溶栓术,由该血管近心端经导管输注链激酶5 000~10 000U/h,或用尿激酶20 000U/h,共12~24h。肌间隙综合征应尽早行手术探查,行肌间隙减压。血管吻合口狭窄或血肿压迫,也应手术探察,清除血肿或重新吻合。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根据疾病性质、手术种类、手术部位与范围,进行麻醉选择。上肢手术最好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腹部与下肢手术选用硬膜外间隙阻滞,心胸与颅脑手术宜用气管内全麻。术前给予阿托品与苯二氮类药物。术中充分吸氧,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如无低血容量可给予小量氟哌利多等血管扩张药,并进行适当的血液稀释(血细胞比容0.3左右)。并存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其处理参见第12章和本章第二十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