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血液由肛门排出,带血粪便称为血便。其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因而血便可为鲜红色、酱红色或暗红色,有时呈黑色或柏油便。便血部位多在肛管,或在直肠与结肠。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也可出现鲜红血便。1天内出血量≥50ml,进入肠道经细菌分解使血红蛋白中铁变为硫化铁而呈黑色,称为黑粪。长期少量血便可引起贫血,大量血便可致休克。
【分类】
按其原因,将便血与黑粪分为消化性疾病性血便与全身性疾病性血便两类。
【原因】
1.肿物 包括小肠、结肠与直肠各部的肿瘤、癌和息肉。
2.炎症 包括小肠、结肠与直肠各部的炎症性病变、溃疡与憩室炎,如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炎及缺血性肠炎、应激性溃疡等。
3.血管病变 包括痔、瘘管及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及血栓形成等。
4.机械损伤 肛裂、外伤致肠道血管破裂或手术止血不彻底等。
5.其他 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PP缺乏症。
【诊断依据】
1.病史 详细询问便血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便血量与颜色、粪便性状与便血关系及全身症状等。
2.临床表现 由于便血的原因、部位及出血量多少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可出现如下情况。①皮肤出血点、瘀斑;②腹部包块与压痛;③肛门指诊可见血便;④可有贫血、休克。
3.辅助检查
(1)粪便与血液:血常规检查,如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等。
(2)内镜检查:①直肠、乙状结肠镜检,可发现下位肠道及肛管等部位出血;②结肠镜检可观察全结肠及回肠末端病变,并可做活组织检查及止血治疗。
(3)钡剂灌肠:可观察全结肠的形态与运动,有助于对结肠溃疡、憩室、息肉、肿瘤、狭窄等病变的诊断。
(4)选择性动脉造影:经内科治疗便血未止且经内镜等方法未能确定出血部位,尤其为手术及介入治疗做术前准备时,可做此项检查。
(5)放射性核素检查:经内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出血部位,可静脉注射99mTc胶体或其标记的红细胞悬液,继之行腹部扫描摄影确定出血部位。
【鉴别诊断】
1.出血部位 肛门与直肠下段出血,常为鲜血或附着在成形粪便的表面。结肠上段出血,血液与粪便均匀混合且呈酱红色。小肠出血,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柏油样便,而大量快速出血也可排出现红或暗红色血便。
2.出血原因 询问便血的发生过程、便血规律与粪便关系及其伴随症状等,可做出初步估计。通过内镜等辅助检查,可确定其部位与原因。
3.出血年龄 常与疾病性质相关。①肠套叠出血,最多见于6~12个月的婴儿;②直肠息肉出血,多见于学龄前儿童;③内痔出血均为成年人,尤以老年男性多见;④肛裂为排便时疼痛及出血,多见于中年人;⑤结肠癌、直肠癌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⑥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节段性肠炎),多见于10周岁左右儿童及青少年;⑦局限性肠炎(Crohn病)出血,多发于20~30周岁男性;⑧肠系膜血管栓塞多见于40周岁以上中老年人,且半数以上有心脏瓣膜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⑨出血性腹型紫癜,多见于儿童、青少年;⑩结肠憩室或结肠血管曲张症所致血便,多见于60周岁以上老年人。
【病因治疗】
便血的治疗原则,依便血情况而定。间断少量便血而自行缓解者,应查明原因治疗其原发病。大量便血产生全身症状时,应予以止血处理。查明出血病因与部位,进行彻底止血。
【对症处理】
1.止血药的应用
(1)止血药保留灌肠:去甲肾上腺素4~ 8mg溶于冷生理盐水至100ml,由肛管注入保留灌肠。
(2)垂体后叶素:0.2~0.4U/min,静脉滴注,维持24h。
(3)凝血酶:以其2 000U,在内镜下喷洒溃疡局部。
(4)巴曲酶:参照本章第五节。
2.输血 大量便血引起低血压甚或休克者,应予输血、补液纠治休克(第12章)。
3.电凝 肠息肉可在内镜下用电刀切除或行电凝固。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如为肠扭转、肠套叠、肠穿孔、恶性肿瘤或经药物治疗未能止血者,应予手术切除病灶并彻底止血。
2.麻醉考虑 便血未造成贫血或低血容量者,麻醉处理并无特殊。贫血者术前应予以治疗,使血红蛋白≥70g/L。伴休克或潜在性休克者,其处理参见第12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