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症状及治疗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症状及治疗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40%患者未发现垂体瘤,可能与下丘脑有关,故称下丘脑皮质醇增多症。若疑及异位皮质醇增多症,应拍胸部X线正侧位片,必要时做内镜检查。1.肾上腺性皮质醇增多症 其鉴别要点如下。2.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近半数肾上腺皮质增生,在垂体内有小腺瘤存在。2.肾上腺性皮质醇增多症 无论肾上腺生长何种肿瘤,均应手术切除。3.异位性皮质醇增多症 约10%可手术治疗,不能手术者可用抑制激素合成药且应并用化疗药。

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分泌15~30mg/d,其血浆平均浓度为276~552mmol/L。但昼夜不同,8:00-12:00最高,22:00-24:00最低。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糖异生和血糖升高,故称为糖皮质激素。其实,它还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也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若皮质醇分泌过多,可引起向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钾等临床表现,称为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分类】

1.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ACTH分泌过多所致。

(1)垂体腺瘤。

(2)肾上腺皮质增生(继发性)。

2.肾上腺性皮质醇增多症 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

(1)肾上腺皮质腺瘤病。

(2)肾上腺皮质癌。

(3)肾上腺皮质增生(原发性)。

3.异位性皮质醇增多症 是因肿瘤产生的异位性ACTH增多所致。

4.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1)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

(2)长期应用ACTH。

【原因】

凡血浆皮质醇水平长期持续升高且与外周组织受体相结合,即出现皮质醇增多症。

1.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多为垂体嗜碱性细胞微腺瘤所致,次为嫌色细胞瘤。约40%患者未发现垂体瘤,可能与下丘脑有关,故称下丘脑皮质醇增多症。

2.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 由于单侧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肿分泌大量皮质醇,使ACTH分泌受抑制而致对侧肾上腺皮质萎缩。

3.异位性皮质醇增多症 此为垂体-肾上腺以外的各种肿瘤,分泌ACTH或ACTH样物质所致。主要见于支气管肺癌,也可见于胸腺癌、胰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卵巢癌、睾丸肿瘤、嗜铬细胞瘤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肥胖、精神不振、腰痛背痛,以及高血压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脂肪代谢障碍:脂肪分布异常而引起向心性肥胖(发生率88%),呈满月脸、水牛背,躯干肥胖而四肢细瘦。

(2)蛋白代谢加速:蛋白分解加速、合成减少而引起皮肤菲薄、紫纹、瘀斑、肌肉萎缩无力,以及骨质疏松、骨折与伤口愈合困难。

(3)糖代谢障碍:糖原异生增强、血糖增高或并存糖尿病,还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而使细胞利用葡萄糖减少。

(4)电解质失衡:钠潴留且钾排出增加,导致高血压、水肿、多尿及低血钾。

(5)性功能抑制:男性出现阳痿、性欲低下及精子生成减少,女性常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由于雄激素分泌过多,而出现痤疮、多毛与脱发。

(6)其他:精神障碍、体力下降、易于感染等。

3.辅助检查

(1)皮质醇测定:正常人血浆皮质醇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性变化,故应分别于8:00及16:00各采血2ml送检。正常人8:00放免法检测皮质醇正常值为82.8~552nmol/L,下午16:00为41.4~276nmol/L,荧光法检测为138~690nmol/L。尿中排出皮质醇47~110μg/24h,或13~60μg/g(肌酐)。

(2)尿17-OH测定:24h其排出量>20mg。

(3)糖耐量:此症40%糖耐量异常,20%~25%出现显性糖尿病。

(4)血细胞:全血细胞增高,有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

(5)地塞米松抑制试验:①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1~2mg),尿中17-OH的抑制率比对照值下降50%以上,说明有皮质醇增多症的可能;②给予大剂量(8mg/d)后,尿17-OH抑制率>50%提示肾上腺皮质双侧增生,<50%提示肾上腺肿瘤。

(6)ACTH刺激试验:若为本病,其尿中17-OH显著增加。

(7)CT、MRI检查:腹部CT与MRI扫描,可发现肾上腺肿瘤。若疑及异位皮质醇增多症,应拍胸部X线正侧位片,必要时做内镜检查。

4.诊断标准 血浆皮质醇水平上午>552nmol/L,下午>358.8nmol/L。地塞米松(1mg)试验,血浆皮质醇>5μg/d且尿中游离皮质醇>25μg/d。24h尿液中,17-OH排量>20mg。结合病史与相关症状,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血浆ACTH测定,对3种皮质醇增多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肾上腺性皮质醇增多症 其鉴别要点如下。①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肿的生长及分泌皮质醇的功能不受ACTH控制,而大量皮质醇可抑制ACTH释放,故血中其水平低或几乎测不出。②对外源性兴奋实验无反应时癌肿可能性大,但腺瘤有时也不起反应。③若肿瘤>3cm,肾上腺区超声及腹部CT检查可发现。

2.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近半数肾上腺皮质增生,在垂体内有小腺瘤存在。因其分泌ACTH,故在其血浆中均可测出ACTH。约50%在正常范围内,很少超过200pg/ml。此外,CT检查可发现鞍区肿瘤。

3.异位性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依据血浆中ACTH测定,65%患者ACTH>200pg/ml。胸部X线正、侧位片及CT、MRI检查,可发现胸部病变。

4.肥胖症 参见第6章。

【病因治疗】

1.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1)手术:切除垂体肿瘤是治疗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的首选方法,其效果也较理想。

(2)放射治疗:不能手术者可用60钴治疗,也可将198金或90钇植入垂体行内照射。

(3)药物治疗:①溴隐亭或赛庚啶均抑制ACTH分泌,6~8周为1个疗程。适于非手术患者,可改善症状;②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美替拉酮以及米托坦,以干扰酶系统而阻断皮质醇合成。

2.肾上腺性皮质醇增多症 无论肾上腺生长何种肿瘤(复发、双侧或多发),均应手术切除。术后1~1.5年仍不能恢复功能者,需终生行替代疗法。癌肿已转移者,可用皮质醇合成抑制药(美替拉酮或氨鲁米特)。

3.异位性皮质醇增多症 约10%可手术治疗,不能手术者可用抑制激素合成药(美替拉酮或赛庚啶)且应并用化疗药。

【对症处理】

1.并存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

2.腰背部疼痛 给予止痛。

3.骨折 给予固定。

4.并存高血糖 控制高血糖(本章第三节)。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此症主要靠手术治疗,切除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和胸内与纵隔肿瘤等,恢复其正常功能。为保障安全并取得良好效果,应加强术前准备。①术前给予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丙种睾酮或其他合成代谢激素;②纠正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给予螺内酯利尿;③控制高血糖,多采用饮食控制而不用胰岛素。为控制感染而用胰岛素者,应于术前1d停用以免术后发生低血糖;④控制高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与氧耗;⑤拟行双侧肾上腺切除者,应于术前3~4d开始肌内注射醋酸可的松100mg或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给药后血压剧增或水肿加剧者,应减少剂量或停药。术后数日内,也应给予氢化可的松与ACTH。

2.麻醉考虑

(1)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多能满足肾上腺手术的要求,且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干扰小,麻醉中血浆ACTH与皮质醇无显著变化。但肥胖者穿刺点定位与硬膜外穿刺较困难且术中易发生血压波动,手术体位与操作也使患者感到不适,故仅适于单侧肾上腺肿瘤切除。麻醉平面不宜过高,以免呼吸与循环抑制。气管内全麻不仅能消除患者的不适感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便于呼吸循环管理与病变显露,尤其适于垂体肿瘤切除及循环功能受累者。精神紧张者术前药剂量不宜太小,以免血压骤然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精神抑郁和肥胖者,则应减少剂量或不用。目前多采用复合全麻,但因肥胖、颈短常致气管插管困难。咪达唑仑不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硫喷妥钠与丙泊酚亦无明显影响,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有抑制作用,均可与肌松药联合诱导。氯胺酮、羟丁酸钠使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故不宜使用。麻醉维持可吸入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辅用N2O与肌松药。此类患者肌张力低,故肌松药用量应适当减少。尤其用氯琥珀胆碱不引起肌颤,故不宜以肌颤作为肌松效果的指征。垂体瘤切除宜用气管内全麻,其麻醉考虑参见本章第七节和第18章。

(2)麻醉管理:妥善摆放体位,避免发生骨折。加强呼吸管理,保持气道通畅与正常通气量。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与血糖变化,疼痛刺激与肾上腺探查易致血压升高,双侧肾上腺切除后血压常急剧下降。遇此除适当输血、输液(平衡盐液)外,应给予升压药及时提升。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低血压、休克、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发绀和(或)高热时,可能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遇此情况应及时给予去甲基肾上腺素与可的松(100~200mg),且在其后24h内每6h给予可的松100mg。病情平稳后第二天可改为维持量,1周后逐渐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