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评价的“评”与“价”
肖 坚
(《价格月刊》杂志社江西南昌330046)
作者简介:肖坚,《价格月刊》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摘 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淀,国内各类学术期刊良莠不齐,学术期刊评价问题逐渐成为图书情报、编辑出版、学术研究以及科研管理与决策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分析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现状,提出学术期刊评价应从评刊与评文的关系、动态充实评价指标等方面做到“评”之有理,方能“价”之有用。
关键词:学术期刊;评价;影响因子
期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连续出版物,通常具有内容新颖、连续出版、信息密集、形式一致等特点。对于其中的学术性期刊来说,由于它刊载有大量原始性数据资料和原创性观点及成果,在近现代以来的科学研究与交流活动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学术期刊所蕴涵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学术期刊评价领域,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即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等为代表的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此外,还有中国知网(CNKI)2012年发布的最新《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引证报告》以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它们都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完善,已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一定认同,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得到了国外文献计量学者的肯定。
1 学术期刊评价的“昨天”与“今天”
学术期刊评价历经十年的发展,追溯其源头,有三大理论基础,在中国引入此概念后,经过艰辛的发展历程后形成了数家评价体系。
1.1 学术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
“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布拉德福(S.C.Bradford)“文献聚散定律”、20世纪50年代普赖斯(D.Price)的“文献老化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加菲尔德(E.Garfie1d)的“引文集中定律”。
1934年,作为英国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以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 ic Subjects为题,首次撰文提出描述文献聚散规律的经验定律。正是由于科学文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且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自然而然导致核心期刊的逐步形成。通过分析,核心期刊的概念在其定律中初露端倪,不过直到1948年,这一研究发现才开始逐渐赢得学术上的赞誉。此后,经由众多后继学者的持续努力和探索,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两个不同学派、数十个经验公式和四个数学模型的布拉德福分布理论体系。人们将核心区中的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但数量不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普赖斯自20世纪40年代末便开始关注并投入对文献增长现象的研究中。1949年,普赖斯惊喜地发现,在过去的200多年间,科学期刊、科学文献的数量几乎是每50年增长10倍。到1959年,他发现了著名的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即“普赖斯曲线”)。1961年,普赖斯正式出版《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他以年代为横坐标,以科学文献量为纵坐标,绘制出文献指数增长曲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普赖斯曲线”。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运用核心期刊理念,对期刊进行筛选,创立了SCI。20世纪70年代后,加菲尔德创建的引文分析(Citation Ana1ysis)理论体系逐渐成熟。1972年,他在对SCI收录期刊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这些参考文献(或被引文献)高度集中并分布于少数期刊中,与布拉德福所揭示的来源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一致。此后,他设计、提出了多个基于“引文数”测度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其中最著名,并在实践中获得极其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基于这一发现,他总结提出了“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Garfie1d’s Law of Concentration)。这不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实了布拉德福定律,而且从理论上对它形成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自此以后,引文分析理论在期刊评价实践中的重要性逐渐超越并最终取代了布拉德福定律。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学术期刊评价,主要围绕着文献(或期刊)的“被引频次”(“引文数”)来进行。与布拉德福定律的“发文数”指标不同,“引文数”指标可着重从文献质量的角度来遴选、评价核心期刊。
1.2 学术期刊评价在我国的发展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学术期刊评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SJCR)、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CSCD)、中信所每年公布的百强期刊(2008年首次公布了中英文精品期刊)、“中国引文数据库”(CCD)、北大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CNKI 2012年发布的最新《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引证报告》以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具体来看,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共同研究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正式出版,随后在1996—2008年期间每隔4年都会出版新的版本,截至2011年12月已出版了6版。每一版在评价指标、数据选取等方面都有部分更新改动。教育部于2000年在南京大学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其实,自1998年开始,该中心的前身即已开始编制“CSSCI”来源期刊,且每两年发布一次,迄今已连续14年发布了“来源期刊”名单。与国内其他期刊评价报告只遴选出“核心期刊”不同的是,RCCSE评价报告明确提出了“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而且同时遴选出“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其中“权威期刊”是指刊载基金论文数量多、被读者利用次数高、广受网络用户点击、二次文献转载篇数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的期刊。①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5%的期刊;②A等为核心期刊,占各学科或各类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③A—等为扩展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10%,即排在21%~30%的期刊;④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20%,即排在31%~50%的期刊;⑤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⑥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
如今,“核心期刊”的名称几乎是无人不知,但有些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已沦落成为职称评审、津贴评定等提供“硬件”的工具了。其实,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它利用文献从其出现、情报加工、使用3个方面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聚散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如何评判一个期刊主编的办刊实绩呢?
2 学术期刊评价应做到“评”之有理
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评价中,贯彻的一般原则是:分类评价、分级管理,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要树立良好学风、优化学术生态、引领学术发展,就需要纠治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乱象和弊端,构建适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2.1 学术期刊评价不等于学术论文评价
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只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种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高并不等于每篇论文的质量都高,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学术期刊评价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对学术评价的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学术成果盖棺定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然而,现行学术体制要求对所有成果进行即时评价。由于学术共同体的即时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即使不考虑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界的影响,在同行评议中仍会存在分歧乃至对立的观点,难以简单地将评价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如,认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每篇论文学术水平都高,其实不然,这主要是由于论文的发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学术水平(论文质量),这种“只讲刊名不讲质量,以刊名划线的‘刊名决定论’式做法,如同以前那种‘龙生龙,凤生凤’的见解一样,缺乏科学性”。
其实,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为图书情报工作服务(原始功能);二是为科学评价与科研管理服务(派生评价功能)。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派生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不仅中国学术界,而且国际学术界目前也没有一套通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因为一旦出现这样一套所谓的世界学术评价标准,必然使学术研究失去特色、抛弃自我、丧失灵魂。学术论文一般要经过前期评价和后续评价,在前期评价中,所有论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三审制”,甚至有的论文还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只有通过了严格的评审并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论文,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后续评价中,可以用期刊文献被引用或被实际利用的程度来评价。
期刊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者、读者、期刊编者、图书情报专家和科研管理专家。期刊评价目前利用引文数据(引文次数、影响因子、H指数等)、被摘、被转载、被下载率等对期刊的评价,仅是从几个方面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期刊质量评价是指对期刊的整体品质、内容与形式优劣的判断,需要学者、读者、期刊编者、图书情报人员、科研管理者等共同参与。学术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实质内容进行精细的评价,其核心还是要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真正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必须具备政治家、学者、编辑家、社会活动家的综合素养,必须掌握在真正的行家手里。
2.2 学术期刊评价需要动态充实其指标
以最新版RCCSE为例,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①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这4个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同方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以及万方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②期刊评审的专家来源于三个领域:一为学科专家,二为评价专家,三为图书馆的期刊管理专家、学科馆员。③社会科学期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3家二次文献转载。自然科学期刊被国外重要的11个数据库收录的情况,按照高质量、高权威性、覆盖各学科领域的原则,根据数据库权威性的不同,对权威工具收录和核心工具收录赋予不同权重。
其实,核心期刊本身是一个动态指标,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利用核心期刊进行论文评价时应适时调整核心期刊表,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进行科研考核的重要期刊表。各期刊评价主体还可以增加反应速率(activity index)、平均引文率(mean citing rate)、期刊他引率(non-se1f-cited rate)、期刊被引半衰期(cited ha1f-1ife)、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获奖数、国际著者论文数、发表论文的机构数、标准规范化、论文平均发表周期、编校质量、装帧印制质量、现代化建设、优秀期刊获奖情况、发行量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此外,加强“同行评议”在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很多专家认为,对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而言,同行评议更适合其发展规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的水平,仍需采用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弥补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的不足。同行评议方法虽然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但其智能性、灵活性、直接性、综合性更强,理应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发挥主要作用。相关学科同行评议定性评价与引证分析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
2.3 学术期刊中的“二八法则”
近数十年来,尽管学术界对以定量化为特征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质疑不断,一些人甚至痛斥其不仅遏制了学术创新,更是导致学风浮躁、学术行为不端的根源,但这一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工作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加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80/20规则”,即大约20%的期刊收录了某学科80%的重大的、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这一统计同时说明,80%的期刊只有20%的引文量。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性质,这些专业期刊势必会集中报道各自学科的研究论文;再加上各种期刊自身能力和特性的差异,使得学科文献高度集中于少数核心期刊上,形成文献分布中的“堆加效应”和“马太效应”。
国内现行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其特点是以核心期刊为基础的定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核心期刊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提供了某种标准或尺度,成为学术成果评价的利器。客观地说,建立在核心期刊基础上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也有其优点。首先,现有的核心期刊目录都是权威学术机构组织相关学者参与评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其次,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水平学术期刊,建立了同行专家匿名审稿机制,尽管在实行过程中可能并不彻底。再次,该标准比较客观,某一作者在何刊何时发何文很容易查证,克服了以往定性评价和单纯同行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显得更加公正。那些始终以提高办刊质量、服务学术发展为目标的学术期刊会脱颖而出,而那些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漠视学术责任、偏离学术方向、不遵守学术规范的学术期刊将会被淘汰或被迫转行。这样,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核心期刊就能真正引导学术发展的方向,就能真正反映作者和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届时建立在核心期刊基础上的量化考核办法就会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3 学术期刊评价应做到“价”之有用
起初,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为科学评价与科研管理服务;二是为政府部门期刊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三是为图书情报工作服务;四是为广大作者和读者重点投稿和阅读提供依据与指南。然而,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笔者特别关注期刊发展,在此,就站在期刊及期刊人的角度分析类似的学术期刊评价对期刊的积极推进作用。
3.1 学术期刊“引以为鉴,日臻完善”
评价的目的还包括为各种期刊竞争发展提供定位信息,有的期刊在评价体系总体排名中有所下降甚至跌出某类核心区,此时就应该引以为鉴,加大重视,找到文体原因,为下一步办刊提供导向思路。我们知道期刊品牌是期刊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国内近万种期刊,真正称得上品牌的还不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则更屈指可数。因此,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加强期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学术期刊必须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必须有自己的学术特质与精神,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任何一种学术期刊都是它的这一特殊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学术期刊还必须具有学术精神,一方面是探索学问的精神,另一方面是有规范地或符合规范地表现与发表探索学问成果的精神。学术精神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对于学问的追求以及对于学问研究成果的发表。期刊有创新才有个性,才有特色,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经营创新,一个品牌期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期刊不是授予的,而是在市场锤炼中形成的,离开市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品牌期刊,品牌是需要经营的。读者对一个刊物的评价是一种阅读的感受,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刊物的品位、个性、感染力,甚至装帧设计是否精美、编辑加工是否精细等都是读者的评价因素。作为品牌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不是一个读者、几个读者的评价,而是要有足够多的读者的一致好评,对一个刊物的长期考察。
学术评价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短期的学术效益评价与长期的学术价值要兼顾、要平衡。作为期刊本身,要加快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特别是经营性期刊的转企改制和市场化转型,真正做到期刊社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让优胜劣汰不再是纸上谈兵。
3.2 学术期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构制作排行榜的主要依据是二次文献量和比率以及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这些数据如果都是客观的,当然具有一定评价意义,但“致命的问题在于期刊和作者很快都懂得了这些数据对评价结果的意义,造假就成了想走捷径者的最好选择。当造假能给某些期刊和个人带来巨大利益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没有像美国的《科学》、在社会科学方面没有像英国的《经济学家》那样的国际著名学刊。然而,一些国际性科技期刊近年来纷纷进军中国,《科学》、《自然》等大牌学术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国的约稿力度。这说明我国并非缺乏优秀学者和一流的学术稿件,而是没有世界级的一流学刊。要消除学术期刊评价乱象,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和学术发展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需要有责任心的优秀学术期刊与专家的共同努力,合理科学适度地运用评价结果指导办刊,要在进一步深化期刊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建设高质量的评价指标统计源、正确使用期刊评价成果、端正学术风气(包括科研、办刊等)、提高期刊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而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目前,国内的学术刊物有水平高低之分,评价它们的高低优劣当然要从刊载的论文水平着眼。不过,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期刊水平,应加大力度对学术期刊的内在机制进行奖评,以推动优秀学刊的出现。
3.3 学术期刊“坚守道德,弘扬诚信”
当前,部分学术期刊收取费用已成潜规则,有的按篇收费,有的按页收费,甚至有的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费已经从刚开始的“地下规则”变成了现在的“明码标价”。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发表论文群体的需求,期刊社不能眼看着到手的钱不挣,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多种生财之道,出现了非法、假冒的期刊,其中“以书代刊”是核心期刊又一个生财之道,利用人们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大肆牟利,部分期刊违背传播学术文化宗旨,沦为牟利私器。而靠人情关系来提高转载率在国内期刊界更是普遍的规则。
为此,需要加强学术批评与监督机制,有效遏制学术腐败,这是所有学术期刊都应尽的职责。迄今为止,所有学术期刊评价都不是直接评价期刊论文的质量,而是从期刊论文的被引量、被摘量、基金支持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在期刊评价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和举报制度。要把论文从死亡的悬崖边拯救出来,唯有以学术价值来评价研究者的贡献。这种评价不以数量、期刊档次为基础,而应针对论文本身的学术贡献,实行学术自治、学术管理。为此,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创新性为核心、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顾及学术研究周期性的基本学术评价标准。每位学者都应当树立这样一种学术品格:遵守学术道德,保持严谨的学风,秉持求精、求真、务实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吴赣英.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评价的理性反思[J].出版发行研究,2010(8):66-68.
[2]石新中.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诚信制度[N/OL].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5-18.http://www.chinaxwcb.com/2012-05/18/content_243151.htm.
[3]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43-47.
[4]石峰.期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J].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0-30.
[5]邱均平.关于核心期刊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1995(4):16-19.
[6]钱荣贵.“核心期刊”的负面效应、成因及消除策略[J].学术界,2002,6(97):156-167.
[7]杜淑英.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看“评价工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6-25.
[8]尹玉吉.如何评价我国学术期刊[N].光明日报,2005-08-25.
[9]郝雨.如何科学地评价学术期刊?——读钱荣贵著《“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J].今传媒,2006(10):28-29.
[10]曹亚宁.学术期刊与评价体系的新探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3-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