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镜污染与感染传播特点

内镜污染与感染传播特点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镜在使用过程中常被污染,使其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可起到传播媒介作用,引起院内感染。胃镜室内空气含菌量均高于国家规定,胃镜上捡出HBsAg阳性率为18%左右,细菌污染量超标很多倍。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所有的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如HBV、HCV、HIV、梅毒螺旋体等都可通过内镜传播。HBsAg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异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内镜在使用过程中常被污染,使其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可起到传播媒介作用,引起院内感染。据文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的院内感染率约为0.8%。20世纪80年代初,Birnie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内镜可以在患者之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胃镜室内空气含菌量均高于国家规定,胃镜上捡出HBsAg阳性率为18%左右,细菌污染量超标很多倍。Spach(1993)分析了1966~1992年公开报道的377例因内镜检查引起的感染病例(其中7例死亡)中,消毒方法不当占82.24%,其中采用不合适的消毒剂占10.88%,由于内镜结构复杂难以达到消毒的占37.14%,内镜自动清洁机受污染占29.71%,内镜储存过夜前未充分干燥内通道占4.51%。按内镜类型分:上消化道镜引起的感染占47.75%,下消化道镜引起的感染占26.79%,支气管镜引起的感染占25.46%。引起感染的主要微生物:绿脓杆菌占53.05%,沙门菌占22.28%,结核与其他分枝杆菌占21.22%,其中1例为HBV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所有的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如HBV、HCV、HIV、梅毒螺旋体等都可通过内镜传播。Hanson等调查发现,在患者用后的胃镜和支气管镜上均检出过艾滋病病毒(HIV),有许多学者还注意到,一向不被注意的胃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十二指肠癌变的重要因素,该菌对胃镜污染相当严重,详见表20-1。表中结果显示,该菌携带非常普遍,容易造成胃镜污染。内镜污染非典型分枝杆菌的情况也十分严重,特别是气管镜不仅在消毒前检出非典型分枝杆菌,而且在消毒后的气管镜上或冲洗水中亦经常分离到非典型分枝杆菌,内镜污染SARS病毒也有报道。

内镜主要污染来源有人体自然孔道带菌污染、血液体液致病因子的污染、医务人员手或环境带菌的污染、消毒后的内镜可被冲洗水再污染等。建议医院进行内镜诊治前需对患者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筛检,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抗-HCV和空-HIV等筛检。HBsAg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异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表20-1 胃病患者胃内幽门螺旋菌检出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