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HBV、HCV、HDV、HGV、TTV等肝炎病毒。本组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是经血液传播,多数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人数多,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多,对人群危害严重。2004年我国南方某民营企业2000名职工体检发现乙型肝炎大小三阳者677名,其中大三阳者107名,此与工人劳动强度及生活条件致免疫力下降有直接关系。另外,该组病毒对理化因子抵抗力强、无特殊治疗方法,因而预防和控制难度比较大。
【病原学】
1.乙型肝炎病毒(HBV)
(1)HBV颗粒及其结构:HBV属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HBV颗粒即Dane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2nm,在患者血液中含量可高达1013个/ml,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病毒颗粒,具有7nm厚度的外包膜,核心在电镜下可见到微粒状核壳蛋白(含核心抗原即HBcAg和E抗原即HBeAg),核心具有基因组双链环状DNA分子,具有感染性。空心颗粒为球形或管状,直径22nm,不含DNA,其组成同Dane颗粒外膜相同,主要成分为表面抗原(HBsAg),不具有感染性但具有比较强的抗原性。
HBV结构蛋白主要由蛋白质、多糖、脂蛋白组成的包膜蛋白,HBsAg镶嵌于其中;核心区蛋白包括HBcAg、HBeAg、DNA-P和X蛋白(HBxAg)。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颗粒虽然很高,但只有少部分可发展成为全基因感染病毒。
HBV基因组DNA分子由3 200个核苷酸组成,其分子量为(1.6~2.0)×106,HBV-DNA负链含有4个主要读码框架,分别为S、C、P和X基因区。S区的氨基酸残基构成HBV-DNA-P,X区则HBxAg。
(2)体外培养:HBV体外培养技术至今尚未成功,但近年来利用基因技术建立HBV-DNA转染细胞系获得一定进展。成军(1997)提出,HBV-DNA转染细胞系3条件:准备目的基因HBV-DNA、选择靶细胞系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有研究人员从制备的转染细胞系的细胞浆中提取到密度为1.32~1.38g/ml的DNA,用其感染黑猩猩成功地诱导出肝炎。这提示转染细胞系产生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并将这种颗粒与HBV阳性血清分别感染正常肝细胞,发现两者都具有感染原代肝细胞的能力。另据余昌晏(1995)报道,使用人肝癌细胞PLC/PRF/5和2215细胞株在体外培养HBV,能产生HBV感染时的各种标志物,可利用这两株细胞生产HBsAg和HBeAg,用于体外抗HBV药物研究。
(3)对理化因子的抗力:由于体外培养尚不能复制HBV,无理想的生物模型,各家报道的HBV对理化因子抗力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差异。多数研究结果证明,HBV对理化因子的抗力比较强,一般认为其抗力界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细菌芽孢之间。
HBV在-20℃可保存4~5年,室温下可存活6个月,37℃存活1周。100℃能耐受10min,持续作用60min可将其完全灭活;121℃压力蒸汽灭菌15min、13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3min、干热160℃120min均可将其完全灭活。刘希真(1987、1996)研究证明,HBV-DNA对60钴照射耐受剂量为17.9kGy,当照射剂量增加至21.5kGy时,可完全灭活血清中HBVDNA。HBV对20g/L苯酚能耐受120min,5 000mg/L氯己定,5 000mg/L苯扎溴铵和10g/L来苏作用60min均不能灭活HBV。
2.丙型肝炎病毒(HCV)
(1)HCV颗粒及其结构:HCV是一种小RNA病毒,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归入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CV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50~60nm。HCV基因组为一线状单股正链RNA,其长度10kb。HCV颗粒在氯化铯中梯度离心沉降系数140s,在蔗糖中浮密度为1.09~1.11g/ml。
(2)体外培养:HCV尚没有合适的体外培养生物模型,但体外培养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学者叶进(1997)报道,用人淋巴细胞(Molt-T细胞株)在体外培养HCV获得成功。作者将HCV阳性血清感染Molt-T细胞株,在感染后第1、2、3、8d均检出HCV-RNA正链,于第8天检出RNA负链。HCV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为研究HCV体外灭活试验提供了可能性。
(3)对理化因子的抗力:关于HCV体外抗力研究报道很少,据动物模型试验证明,60℃加热10h或100℃作用5min,可使HCV感染性消失;但干热69℃作用10h不能灭活丙中球蛋白中HCV,70℃作用72h可将其完全灭活。紫外线照射可直接破坏HCVRNA,紫外线与乙型丙内酯联合作用可以灭活血浆中HCV。HCV对三氯甲烷、氯仿等有机溶酶敏感,10%氯仿或20%乙醚可使HCV失去感染性。1∶1 000甲醛于37℃作用96h亦可使灭活血浆中HCV。
3.丁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HDV、HGV、TTV) Rizzeto(1984)、Denniston(1986)和Simous(1995)先后对两种非甲非丙型肝炎致病因子即delta抗原和GB病毒进行基因克隆成功并分析出其基因序列,将两种完全不同源的非甲非丙型肝炎病毒分别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和庚型肝炎病毒。
(1)病毒颗粒及其结构:HDV是一种有缺陷的人类病毒,只能与其他嗜肝病毒(HBV、HCV)共同感染人类,必须在其他病毒辅助下完成复制。但HDV是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病毒,其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属于RNA病毒。HDV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36nm,可存在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DV颗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24~1.25g/ml。HDV颗粒的外膜与HBV相同,其成分为HBsAg。HDV核心由基因组闭合环状单股负链RNA和HDAg组成。HDV是第一个被认识的具有闭合环状RNA基因组的动物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7kb,由1 670~1 685个核苷酸组成,是所有动物病毒中最小的RNA基因组,以至于没有其他嗜肝病毒辅助则不能自行复制,所以有人认为HDV是HBV的卫星病毒。
关于GB病毒虽在1960年代已有报道,但直到1995年才通过基因克隆技术证明了它的身份,并在第30届国际丙型肝炎病毒会议上被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HGV)。
HGV至今分类地位尚不明确,据对HCV等病毒同源性分析。提示HGV可能属于黄病毒科。但可以肯定HGV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肝炎病毒。Limen(1996)研究证明,HGV是输血后肝炎的病因之一。HG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颗粒呈球形、有包膜,基因组长度9.2~9.4kb。Muerhoff(1995)测出HGV基因组含有9 143~9 493个核甘酸,国内研究测出为9 128个核甘酸。
关于TTV病毒虽然发现才几年,但研究报道不少,主要研究集中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并取得明显进展。现已有研究证明,TTV是一种单链DNA病毒、无包膜,属于微小病毒科。该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0~50nm,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1g/ml,蔗糖中浮密度为1.26g/ml。国内已从患者血清标本中克隆出病毒全基因组并测出了核甘酸序列,基因组全长为3.7kb。
(2)体外培养:HDV、HGV、TTV的体外培养均未获得成功,但亦探索出一些苗头。国外Taylor等报道,HDV颗粒和HDVDNA在体外可以感染土拨鼠原代肝细胞;Suteau(1991)报道,HDV颗粒可感染黑猩猩原代肝细胞并在传代中检出HDAg,但未检出HDV-DNA。
HGV和TTV都可成功地使狨猴等灵长类动物发生感染,并可以使感染动物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3)对理化因子的抗力:动物试验证明,60℃湿热处理10h,可使含HDV和HGV血浆对敏感动物失去感染性,95℃加热处理7min,可以灭活HGV反转录酶。HDV、HGV对有机溶酶敏感,TTV为无包膜病毒,对理化因子抗力尚无正式报道,根据其性状,其抗力可能与GHV等病毒类似。上述7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主要数据列于表25-12。
表25-12 7种肝炎病毒基因组比较
【流行病学】
肠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除经血液传播之外,也可通过其他一些途径传播,因此,它们具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1)HBV等肠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BV感染者占有很大比例,感染后经4~24周潜伏期,只有少数发病。HBV除能在肝细胞复制之外,还可在循环白细胞、造血器官、血管内皮细胞等处复制,使患者外周血液中病毒颗粒含量高达1013/ml。
(2)HCV感染后,经潜伏期2~26周,有部分感染者发病,但在发病前2周其血液即具有感染性,病毒携带可持续多年。急性丙型肝炎约有50%可转为慢性,可长期携带病毒,成为严重的传染源。
(3)HDV感染后,主要表现为HBV/HD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若为初次接触则为联合感染,若在接触前已为HBsAg血清阳性,则为重叠感染较多。HDV感染后潜伏期可波动在4~20周,重叠感染多产生急性丁型肝炎,很容易转为慢性。
(4)HGV感染发病多数由急性转为慢性,病毒携带可持续十余年,急性患者血液中HGV浓度可达到105个拷贝/ml。TTV感染亦常转慢性和病毒携带者,对献血者、受血者、吸毒者都有严重的威胁。
2.传播途径
(1)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HBV等肠外传播性肝炎病毒都可以存在于血液中,输注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均可引起感染。随着筛检技术的发展,输血后肝炎呈下降趋势。但由于HBV/HDV或HBV/HCV等联合感染和重叠感染以及HGV、TTV等新发现肝炎病毒均未列入常规筛检项目,所以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关注的重点医院内感染疾病之一。
(2)母婴传播:HBV等肠外传播病毒特别是HBV和HGV比较容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的母亲在围生期,若HBVDNA在血液中浓度高于10pg/L,和HBeAg均为阳性,则容易引起母婴间传播,产道分娩比剖宫产感染率高。HCV母婴传播比HBV低,有研究表明,抗-HCV阳性的母亲发生母婴传播的概率约30%。抗-HGV阳性的母亲,其婴儿将是HGV感染的高危人群。
(3)注射毒品传播:吸毒者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针具极容易引起各种血液传播肝炎病毒的感染,在吸毒者中,HBsAg、抗-HCV等阳性率可高达70%。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HBV等病毒性肝炎常有家庭内聚集现象,家庭感染者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共用剃刀、指甲刀、牙刷、毛巾等密切接触造成传播,这类传播被称为水平传播。
(5)性接触传播:流行病调查发现,HBV等可在性伙伴之间造成传播。
(6)医源性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在医院内感染中已经受到极大的关注。医院内污染含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品,如外科器械、产科用品、注射针具、采血针、输血输液器具,牙科器械、内镜、血透器,检验科器材、病理科器材和病理标本以及器官移植等均可成为传播的媒介物,消毒不彻底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由于锐器损伤和黏膜接触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7)消化道传播:在研究TTV病毒时发现,该病毒亦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理由是:首先是发现在非接触血液的人群中有感染者存在,其次是在TTV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TTV-DNA颗粒。但究竟能否真正结论TTV可经粪-口途径传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病毒性质与感染流行关系列于表25-13。
表25-13 7种肝炎病毒性质与其感染流行关系
3.易感人群 HBV等肠外传播病毒对人类都比较易感,全世界几十亿人口均受到这类病毒感染的威胁。肠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主要高危人群为经常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患者,如手术受血者、血友病及其他血液患者,职业献血者,经常接受透析的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注射毒品的人群,同性恋和性乱者,经常接触血液体液的医务人员等。冷泰俊(1991)报道,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牙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其他科室的4倍,妇产科医务人员血清HBV两对半阳性率竟高达71%。上述各类危险人群是肠外传播病毒性肝炎重点预防对象,也是医院消毒关注的重点。
【灭活效果评价方法】
HBV等肠外传播肝炎病毒的体外灭活效果评价至今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方法,由于评价方法的差异造成同一种消毒剂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实验室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表26-13)。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代替HBsAg进行病毒灭活效果评价指标物并对方法进行了规范。但用HBsAg代表乙型肝炎病毒灭活效果评价指标,在国内评价批准了很多消毒产品,用此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动物模型方法差异很大。
血传性肝炎病毒几乎没有成功的体外灭活试验方法报道,所以本书以病毒灭菌通用实验程序,介绍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1.悬液试验法 可分为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主要操作步骤是首先对指标物的标化,主要指制备和纯化病毒悬液,培养制备敏感细胞株;灭活作用,取试验浓度的用消毒剂,将试验病毒或其标志物暴露与消毒剂作用,(1份病毒悬液与4份消毒剂混合均匀,于规定的条件下作用不同时间;清除残余消毒剂,一般采用化学中和法或稀释法;检测消毒后存活病毒;常用细胞培养法或基因探针法,根据标志物性质也可用抗原抗体方法。
2.载体试验法 主要步骤与上述类似。染毒载体制备,将标化好的病毒或标志物悬液均匀污染在无菌载体上(玻片、不锈钢片或其他载体),让其自然干燥;消毒作用,将试验浓度的消毒剂浸泡作用染毒载体,在规定条件下作用;清除残余消毒剂作用,将作用后的载体移入到中和剂中,至少作用10min;检测存活病毒或标志物活性,对于洗脱下的标本液进行活性检测,方法与上述介绍类似。
3.消毒试验指标物评估 关于HBV等肠外传播肝炎病毒消毒试验指标,虽然我国作用规定,但国际对此并没有得到公认。国内外在探索细胞模型的同时,对多种血清学指标物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采用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作为灭活指标,得到的试验结果与以前血清标志物指标有明显差别。
(1)纯化表面抗原物灭活试验结果:用纯化的HBsAg作消毒试验指标物虽然已经取消其作为规范的指标,但以前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将产生多年的影响。取消该项试验方法,主要是因为HBsAg是HBV颗粒的外壳蛋白,其本身不具有感染性,但其对理化因子的抗力比HBV颗粒强得多,在某些理化因子作用下,HBV感染性消失,而HBsAg抗原性并不消失;另外,该项试验操作技术复杂,误差比较大,不易标准化,没有得到国际上认同。研究发现,HBsAg对理化因子的抗力相当于细菌芽孢,甚至比细菌芽孢抗力还强。
(2)HBV-DNA指标物试验结果:病毒基因物质DNA具有感染性,可以代表病毒颗粒。对消毒试验标本经动物试验和电镜观察证明,标本中DNA、病毒颗粒和感染性消失基本一致。因此,以核酸物质作为消毒试验指标物与病毒实际抗力比较一致,但其检测技术比较复杂。试验方法和实验条件对结果有明显影响,表25-14列举了三位学者用相同的消毒剂和相同的指标物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表25-14 过氧乙酸对两种血清标志物作用结果
注:徐庆云用探针法,另两位作者用斑点杂交法检测
【灭活方法】
1.物理灭活方法
(1)热力灭活法:热力对肠外传播肝炎病毒都具有良好的灭活效果,但HBV对热力具有一定抗力。污染在物体表面上的HBV在干热140℃需要作用120min可以灭活;但对湿热比较敏感,60℃作用10h、100℃作用5~10min可以灭活悬液内HBV。
(2)微波灭活法:650W微波照射5min,可灭活污染在纸上的HBsAg,微波快速灭菌器照射3min,可完全灭活金属表面上污染的HBsAg。
(3)紫外线灭活作用:紫外线对病毒核酸具有特殊作用,但由于紫外线受穿透性的影响,只有在高强度照射条件下,可灭活玻璃表面上HBsAg,含有血液的HBV可明显影响紫外线的灭活效果。
2.化学灭活方法
(1)含氯消毒剂灭活:有效氯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5~15min可灭活纯化的HBsAg,1 000mg/L有效氯作用10~30min,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灭活含血清的HBsAg。但有机含氯消毒剂和无机含氯消毒剂作用速度不同,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次氯酸钠效果比氯胺好,二氧化氯作用速度最快。
(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灭活: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对HBV等都有比较强的灭活作用。3 000~5 000mg/L过氧乙酸作用5min,可完全灭活含有机物的HBV,30g/L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作用30min可以灭活血清中HBV-DNA。臭氧水溶液对HBsAg有较好灭活效果。
(3)醛类消毒剂的灭活:戊二醛是公认的肝炎消毒剂。20g/L碱性戊二醛在实验室条件下,灭活HBsAg所需时间为5~10min,但在实际使用条件下则需要作用20min以上。
(4)其他化学消毒剂灭活:早期的黑猩猩试验证明,75%乙醇对HBV灭活效果可以肯定,但在体外灭活试验结果尚有争议。有效碘对HBV灭活效果亦得到实验证实,碘伏作为浸泡消毒速度比较慢,需要严格限制在污物消毒方面使用。氯己定、苯扎溴铵、三氯散等低效消毒剂对肠外传播肝炎病毒灭活效果不可靠,临床消毒必须慎重使用。
【消毒方法】
肠外传播肝炎病毒主要随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各种物品,在临床消毒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污染情况,污染物品必须坚持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
1.病毒污染物消毒 根据肠外传播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和污染特点,有效的消毒首先应考虑有机物存在情况实施消毒。国内外医院感染学家和消毒学专家多数认为,此类肝炎病毒污染物品均应采用高水平消毒。
(1)高度危险级医疗物品消毒:这主要是指被血液、脓液、分泌物污染的手术器械和其他接触无菌组织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彻底清洗-再消毒或灭菌处理程序。实验证明,5 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或含次氯酸钠的清洗、消毒剂浸泡30min以上,可完全灭活污物中的HBV等血传性肝炎病毒;相同浓度的过氧乙酸浸泡30min亦可得到同样效果。临床实际消毒可用3 000~5 000mg/L有效氯或过氧乙酸溶液,浸泡耐腐蚀的物品60min以上,然后进行彻底清洗、干燥、分类包装,再进行灭菌处理。使用戊二醛浸泡血液污染物品必须注意血液凝固影响消毒效果,防止凝固血液阻塞细孔和管道。将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和其他不怕高温的物品,在合理包装的前提下(可穿透蒸汽但不会相互交叉污染),经过121℃压力蒸汽灭菌30min或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处理4min以上,均可达到有效灭活HBV,但必须使用专用灭菌器。
(2)中度危险级医疗物品消毒:这类物品原则上均应经过高水平消毒处理,再经过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它们主要是内镜、某些口腔器材、妇科检查用器材等。对于明确污染的物品,尽可能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口腔科器材可用干热消毒处理,一般在消毒清洗后,于180℃干热作用30min达到灭菌要求。化学消毒剂常用20g/L戊二醛浸泡处理,消化内镜和妇科检查器材使用后可用戊二醛浸泡20min以上,然后经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内镜也可用含500mg/L二氧化氯复方制剂,如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浸泡2~5min,冲洗干净使用。腹腔镜和关节镜等无菌内镜可先在20g/L戊二醛溶液内浸泡30min去污染,彻底清洗后再经过灭菌处理。麻醉装置与呼吸装置的管道等零部件和透析器等可采用3 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灌注消毒处理。
(3)普通物品消毒:平常接触患者的各种物品若被血液污染,均需要按肝炎消毒要求进行处理。一般表面可用500mg/L有效氯溶液特别是含氯清洗、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一般应擦拭两遍。不耐腐蚀物品可以用氯己定乙醇溶液擦拭。
2.牙科器械消毒 口腔科器械特别是牙钻涡轮机最容易受到血液传播因子的污染,是严重的传播媒介。普通口腔器械被血液污染可先用5 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洗后,再经干热灭菌。急用口腔器械可用微波快速灭菌器做灭菌处理,可参阅第4章有关微波消毒内容。牙钻涡轮机可用专门牙钻手机消毒器消毒处理或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处理。用20g/L戊二醛浸泡牙钻涡轮机至少20min以上并需要用水冲洗干净方可给患者使用。
3.血液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患者的血液或残剩血性物品、体液、分泌物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不得随意丢弃。残剩血液和抽出的胸腹水及脓性分泌物,不仅含有大量蛋白性有机物,亦可能有血传播疾病因子。对这类污物处理要充分考虑有机物的影响。据研究证明,用含有效氯25 000mg/L的高效次氯酸钙作用30min可以灭活血清中的HB-sAg,而含有效氯30 000mg/L二氯异氰尿酸钠作用60min,亦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HBV-DNA。所以,在实际消毒中,可以用含氯石灰原粉与血污物以1∶5比例混合;或以优氯净与血污物以1∶10比例混合均匀,作用4h以上;也可以混入20 000mg/L过氧乙酸作用2h以上,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残剩血液不适合用戊二醛消毒。在医院消毒实践中发现,抽出的结核性胸腔积液可加入有效氯10 000mg/L,作用2h以上可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盛血液等污染液的容器需要重复使用者,可先经过5 000mg/L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溶液浸泡60min以上,然后做清洁处理,再进行干燥灭菌处理;不需要回收的输血输液容器按废弃物处理。
4.血液和血制品消毒 预防和控制肠道外传播肝炎病毒医源性感染关键是把好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关,严格控制含病毒血液及其制品进入临床。新鲜血液进行消毒处理再重新输入人体内,目前尚无临床适用价值,但对于血液制品的消毒工艺仍是关注的重点。
(1)加热灭活: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血液制品经过巴氏消毒可有效灭活HBV等肝炎病毒。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黑猩猩体内试验证明,将含有3 000CI D50/ml HBV的Ⅷ因子浓缩物经60℃水浴中加热10h,再经过静脉注入黑猩猩体内,结果未使动物发生感染。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经80℃加热72h或90℃加热24h均可将其中病毒完全灭活。所以,目前在血液制品生产工艺中,多数选择80℃加热72h,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
(2)化学消毒法:只有酸化胃酶处理法具有实用价值。处理步骤是将待处理的血液制品的pH调至2.1,然后加入1μg/ml的胃酶,于37℃条件下作用18h。然后将pH调回中性,加入尿素,再于37℃作用4h。最后,以1∶4 000加入甲醛,再于37℃作用72h,然后将残余甲醛清除即可。
(3)光化学消毒法:是目前血液制品消毒研究的热点。光化学消毒法是利用某些光敏物质在一定的低能量光的激发下,产生一些新生氧、自由基等基团破坏病毒核酸物质,达到灭活血液制品中的病毒。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光敏物质为补骨脂素,如国外Alter(1998)将氨甲基-三甲基补骨脂素盐酸盐(AMT)以20μg/ml和三甲基补骨脂素(TMP)0.5μg/ml加入到含105 CI D50/ml HCV的血浆中经长波紫外线照射18h,然后给黑猩猩注射,不会使动物发生感染现象。
(杨华明 李锡金)
参考文献
1 王复玉,梁增辉,杨宗芬.氯消毒剂对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性和感染性作用的比较.中国消毒学杂志,1995,12:94
2 史 江,郑纪山,董京芳.甲型肝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993,10:198
3 孙柯儿.庚型肝炎病毒研究近况.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7,4:33
4 刘希真,陶增光,周义新.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抗力比较.中国消毒学杂志,1996,13:197
5 刘育京.病毒性肝炎的消毒.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117
6 李立新.甲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见:成军主编.现代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24
7 李鹏飞,刘希真,陶增光.热力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破坏作用的试验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994,11:159
8 周育森,何忠平,董京芳.中国人TTV部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8,22:107
9 周义新,刘希真,陶增光.常用消毒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原性破坏作用.中国消毒学杂志,1994,11:80
10 梁增辉,学仪俊.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性与抗原性消失的关系.中国消毒学杂志,1991,8:147
11 韩友圻,黄祥瑞,张敏丽.紫外线对甲型肝炎病毒灭活机制的研究.中国病毒学,1997,12:83
12 Hernadez A,Belda FJ,Dominguez J,et al.In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the disinfectants solprogel,using cDNA-polymerase activity assay.J Hosp Infect,1997,36:305
13 James MW,YU-Shiaw C,James FN.Effect of Ozone treatment on the infectivity of hepatitis A virus.Can J Microbiol,1990,36:557
14 Mbithi JC,Springthorpe VS,Sattar A.Bactericidal,virucidal and myco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reused alkalin glutaraldehyde in an endoscopy unit.J Clin Microbiol,1993,31:2988
15 Mbiti JC,Springthorpe VS,Sattar A.Chemical disinfec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 on enviromental surfaces.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0,56:3601
16 Nishizama T,Okamoto H,Konishi K,A novel DNA virus(TTV)assocoated with elevated transminase levelsin post transrusion hepatitis of Unknown etiology.Biochm Hiophys res com-mun,1997,241:92
17 Ohshima S,Kkomatsu M,Nakane K,et al.Iatrogenic GB virus C/hepatitis G virus infection in an area endemic for hepatitis C virus.J Hosp Infect,2000,44:179
18 Passagot J,Crance JM,Bizeagos E.Effect of glutaraldehyde on the antigenicity and infectivity of hepatitis A virus.J Virol Methods,1987,16:21
19 Prince DL,Prince HN,Thranhort O,et al.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disinfection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J Clin Microbiol,1993,31: 3296
20 Rutala WA,APIC guideline and use of disinfectants.AJIC,1996,24:313
21 Sattar SA,et al.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Where are germicides relevant?AJIC,2001,29(3):187
22 Steinmann J.Surrogate viruses for testing virucidal efficacy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J Hosp Infect,2004,56:S49
23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病毒灭活试验.见:消毒技术规范.北京:国家卫生部,2002:32-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