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opathies,AIDP)又称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多见于中青年。病变主要侵犯神经根、周围神经和脑神经,少数累及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核。
【病因】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及体液免疫途径均参与发病,也有人认为与病原体感染有关,常见感染因子有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体、空肠弯曲菌,其中空肠弯曲菌感染被认为是重要因素。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中单核细胞浸润和阶段性脱髓鞘。病变部位在脊神经根(尤以前根为多见且明显)、神经节和周围神经,偶可累及脊髓。病理变化为水肿、充血、局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纤维出现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本病也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如在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有变性坏死,脑和脊髓白质小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脑实质甚至有出血、软化灶。
【临床表现】
1.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免疫接种史。
2.急性、亚急性起病,迅速进展,半数在2周内达高峰,以四肢对称性无力为首发症状,大多最初影响下肢,以近端为主,病程中逐渐远端重于近端,当呼吸肌受累时则有呼吸困难;疾病早期常会出现共济失调征,如震颤和动作笨拙。
3.以主观感觉障碍多见,主诉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呈手套袜子样分布,少数有口周麻木、刺痛,但客观感觉障碍较主观者少,即使有也多以关节位置觉、震动觉为主,少有浅感觉障碍,其中有患者感觉肌肉酸痛,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脑神经损害以双侧周围性面瘫多见,严重者出现延髓麻痹,少数出现动眼神经损害。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可出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缺陷,而另一时间亢进,如出汗增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营养障碍,严重时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
6.四肢相对对称的迟缓性瘫痪,感觉体征轻微,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质增高在起病数天开始持续升高,最高峰在发病后4~6周;脑脊液中可检测出髓鞘碱性蛋白-IgG及寡克隆区带。
2.神经传导速度 早期肢体远端神经传导速度可正常,但F波潜伏期已延长,说明神经近端或神经根损害。病情逐渐进展出现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可无明显改变,并可持续到疾病恢复之后。
3.肌电图 最初改变运动单位动作电位降低,第2~5周出现失神经电位。
4.心电图 严重病例可出现心电图改变,以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最常见。
5.血液 中度多核细胞增加或核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可中度增快,IGG、IGA、IGM、IGE可增加。
【诊断】
1.病前1~4周有感染史,少数病人病前可有免疫接种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相对对称性的迟缓性瘫痪,感觉症状轻微,可伴脑神经损害,以面神经损伤为多见。
3.心肌受累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4.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病初蛋白含量可正常。发病后第2周起蛋白逐渐增高,至4~6周达最高峰。脑脊液中可出现寡克隆带和鞘内IgG合成增高。
5.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阻滞。
【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 有明显的横贯性感觉障碍平面,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瘫痪肢体早期呈松弛性,随着病情好转瘫痪肢体肌张力逐步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反射。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均有增高。
2.急性脊髓灰质炎 多见于小儿,起病时多有发热,有流行病学史。瘫痪肢体都呈不对称性,无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和蛋白常增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正常,但波幅可减低。
3.周期性麻痹 四肢发作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发作时血清钾含量降低,心电图有低钾改变,补钾治疗后病情多数迅速好转,脑脊液无异常。病程较短,一般数小时至1~2d完全恢复。有反复发作史。
4.其他多发性神经炎 起病较为隐袭,四肢末端有对称性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以感觉障碍更突出。无脑神经障碍。多数病例能找到有关病因。
5.重症肌无力 病变多先侵犯眼部肌肉,亦可发生全身性肌无力,受累肌群于运动后无力加重,休息后改善,经抗胆碱酯酶类药物治疗症状好转。
6.肉毒中毒 可呈群体发病,有进食腐败的肉类、豆腐类、豆瓣酱病史。眼肌麻痹、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常较肢体瘫痪重,感觉正常,脑脊液无改变。
【治疗】
1.综合治疗与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吞咽肌及呼吸肌受累时咳嗽无力,排痰不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护理,多翻身,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防止肢体畸形。面瘫者需保护角膜,防止溃疡。因本病可合并心肌炎,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补液量不宜过大。如有感染适当选用抗生素。
2.激素 应用有争议,可早期短时应用,疗程不宜过长,一般在1个月左右,急性严重病例可短期冲击治疗,氢化可的松5~10mg/(kg·d)或地塞米松0.3~0.5mg/(kg·d)。
3.丙种球蛋白 尽早大剂量应用,400mg/(kg·d),静脉滴注,共5d。
4.血浆交换治疗 被认为是最有效治疗措施,可明显缩短病程,但需专用设备,且价格昂贵。
5.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 50U、细胞色素C 15mg,每日1~2次,肌内注射或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族药物如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加兰他敏5~10mg,每日1~2次,肌内注射。
6.中药 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可用虎杖15g,婆婆针15g,土大黄15g,丹参15g,银花藤60g,贯仲20g,煎服,每日1帖。针灸上肢取穴手三里、合谷,配穴为肩照、肩绍、曲池。下肢取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配穴为足三里、阳陵泉。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以温针效果较好。
7.康复理疗 恢复期患者应尽早加强康复理疗,酌情选用按摩、四槽浴等。
【预后】 本病虽较严重,经过及时而正确的救治,一般预后仍较良好。急性期后,轻者多在数月至1年内完全恢复,或残留肢体力弱、指(趾)活动不灵、足下垂和肌萎缩等后遗症;重者可在数年内才逐渐恢复。病死率约为20%,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合并延髓麻痹、肺部感染、心肌损害和循环衰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