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opathies,CIDP)又称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有的认为AIDP和CIDP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变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青、中年。
【病因】 有关本症的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免疫有关,也有CIDP是多发性硬化在周围神经系统的表现之说。
【病理】 双侧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普遍受累。在周围神经上的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水肿,神经有节段性脱髓鞘和复髓鞘,有慢性、肥厚性神经病变,但无炎症感染的特点。约1/4患者有神经轴索变性,脊髓后柱可有髓鞘脱失。
【临床表现】
1.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发病隐潜,常难估算其确切的起病时间。
2.以肌无力和感觉障碍为主。肌无力症状常是对称性的,主要呈肩、上臂和大腿无力,也可合并前臂、小腿、手和足无力。肌肉抽动和痉挛少见,肌萎缩程度较轻。感觉症状常表现有感觉丧失,不能辨别物体,不能完成协调动作,患者诉有麻木、刺痛,可有紧束、烧灼或疼痛感,与其他周围神经疾病相比疼痛症状较少。可有视觉减退、复视、面肌无力、面部麻木、吞咽困难等脑神经障碍。少数患者有Horner综合征、原发性震颤、尿失禁和阳萎等。
3.常可伴发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感染性肠道疾病、霍奇金病等。
4.临床上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缓慢单相型;②复发型;③阶梯式进行型;④缓慢进展型。
【辅助检查】
1.血液 常规的血和生化检查常无异常,少数患者有血清球蛋白增高。
2.脑脊液 蛋白质常增高,特别在复发期,蛋白质常在0.8~2.5g/L(80~250mg%)。脑脊液细胞常无异常。
3.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检查 运动传导速度一般较正常减低60%,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也有下降,系由于运动单位减少所致。传入神经动作电位在尺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常不能引出。
【诊断标准】
1.必需包括标准(必须有下列特征) ①进行性肌无力(缓慢进行、阶梯性或复发)2个月;②对称性上肢或下肢的近端和远端肌无力;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2.必需排除标准(必须没有下列情况) ①纯感觉神经病,手或足残缺,色素性视网膜炎、银屑病,曾应用或接触可引起周围神经病的药物或毒品;②低血清胆固醇,卟啉症,空腹血糖>7.5mmol/L,低血清维生素B12,甲状腺功能减低,重金属中毒,脑脊液白细胞升高;③神经活检标本显示血管炎,神经纤维肿胀,髓鞘内空泡,淀粉样物质沉着等特征;④电诊断检查有神经肌肉传递缺陷、肌病或前角细胞疾病的特征。
3.主要实验室诊断标准 ①神经活检标本有节段性脱髓鞘,复髓鞘,神经纤维丧失,葱球样形成和血管周围炎症等脱髓鞘病变的主要特征;②神经传导检查有传导速度变慢,至少2根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低于正常的70%(受累神经必须排除系局部压迫所致);③脑脊液蛋白质>0.45g/L。
4.诊断分类
(1)肯定:①必需包括标准;②必需排除标准;③具备3个实验室标准。
(2)可能:①必需包括标准;②必需排除标准;③具备3个实验室标准中的2个。
(3)可疑:①必需包括标准;②必需排除标淮;③具备3个实验室标准中的1个。
【鉴别诊断】
1.CIDP须与其他各种遗传性、代谢性、新生物、肿瘤和中毒性等疾病相鉴别。遗传性疾病常有骨骼方面的异常。肥厚性间质性神经病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病,在无家族史时较难与CIDP鉴别,其突出的体征为周围神经增粗,按压肥厚的神经通常不引起疼痛或感觉异常。
2.有很多疾病引起的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变可伴有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如糖尿病、尿毒症、肢端肥大症和肝性脑病,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区别。有的疾病可产生CIDP样综合征,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肾小球性肾炎和红斑狼疮,需注意辨别。
3.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变也可发生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和霍奇金病、骨髓瘤、肉瘤和新生物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在诊断CIDP时,必须详细了解病史并做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治疗】
1.皮质激素 首选药物,每天单剂泼尼松lmg/(kg·d)为宜,用3~4周后逐步递减为间日剂量,最后达到维持剂量,剂量宜逐步减少以防复发。如果患者症状恶化,可重复应用始剂量,即使缓解时亦宜低剂量维持。
2.免疫球蛋白 常用剂量为0.4g/(kg·d),用5d,其效果因人而异。
3.血浆交换疗法 有效率可达80%,在几天之内即可改善。但大部分患者在血浆交换停止后7~14d复发,往往需要延长血浆交换时间,并加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
4.免疫抑制药 硫唑嘌呤2~3mg/(kg·d)。开始用50mg/d,每周递增50mg/d,至预定剂量。注意随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可用环磷酸胺2mg/(kg·d)或环胞素A 3~5mg/(kg·d),分2次服。
【预后】 患者无法工作者可占8%,困于轮椅或床褥的亦可有28%。最后大多死于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