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做头部核磁共振显示正常

高血压做头部核磁共振显示正常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占脑梗死的20%。腔隙内含液体的腔洞样小软化灶,内有纤维的结缔组织小梁,并可见吞噬细胞,也可见基底节萎缩。但并非所有的多发性腔隙梗死都是腔隙状态。3.确诊依靠头颅CT在病后8~11d检查较适宜,MRI对脑干腔隙梗死亦清晰可见。MRI显示腔隙病灶呈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T2加权像阳性率可达100%。后者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占脑出血10%,出血量0.3~10ml,仅能依靠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流行病学】 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死灶直径<20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的脂质透明变性。

2.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累及和阻塞深穿支动脉。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突然血压下降。

4.各种类型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等阻塞小动脉。

5.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凝状态。

【病理变化】 多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腔隙内含液体的腔洞样小软化灶,内有纤维的结缔组织小梁,并可见吞噬细胞,也可见基底节萎缩。

病变血管可见:①类纤维素性改变,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②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③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闭塞。④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h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纯运动型 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2.纯感觉型 患者主诉半身麻木,牵拉感、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躯体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型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4.感觉运动型 多有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所致。

5.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 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6.腔隙状态 多发性腔隙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精神异常、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病和尿便失禁等。但并非所有的多发性腔隙梗死都是腔隙状态。

【辅助检查】

1.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

3.确诊依靠头颅CT在病后8~11d检查较适宜,MRI对脑干腔隙梗死亦清晰可见。头颅CT可见深穿支供血区单个或多个直径<20mm病灶,圆形或椭圆形、长方形或楔形腔隙性阴影,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增强时可见斑片状强化,多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MRI显示腔隙病灶呈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T2加权像阳性率可达100%。

4.PET、SPET早期即可发现脑组织缺血变化。

【诊断】

1.中年以后发病,且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2.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腔隙性卒中典型表现之一者。

3.实验室检查如脑电图、脑脊液及脑血管造影等无阳性发现。

4.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与临床一致的腔隙病灶。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实质小出血灶鉴别。后者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占脑出血10%,出血量0.3~10ml,仅能依靠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其是曾有腔隙性梗死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降压不能过快过低。血液流变学检查如有异常,应给予适当处理。

【预后】 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完全恢复的可能。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低,但易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