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终年发病率很高。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国外报道儿童病毒性脑膜炎的年发病率为(19~219)/10万。美国每年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人数超过了其他病原体导致的脑膜炎病人数的总和,但我国尚缺乏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虫媒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也是引起本病的较常见病原体,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则少见。
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 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有炎症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室管膜下的星形细胞增多和增大。
【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和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轻度颈项强直和克尼格征(Kernig征)阳性。病程在儿童常超过1周,成年人的症状可能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
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其他临床表现随着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及亚型的不同而异。如幼儿患者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症状,而颈项强直和前囟隆起等体征轻微甚至缺如;手-足-口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部分病毒感染可出现皮疹,多与发热同时出现,持续3~10d。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大多正常,也有减少或中度升高。
2.脑脊液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增多,达(100~1000)×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几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正常。
3.免疫学检查 腮腺炎病毒脑膜炎病例脑脊液中测出单克隆IgG腮腺炎特异性抗体,并可持续1年以上。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和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和脑膜刺激征、血和脑脊液的特征改变,诊断不难。确诊尚需脑脊液病毒分离和组织培养。
【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
2.对症治疗 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癫发作可首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甘露醇。
【预后】 本病是一种可恢复的自限性疾病,病程数天至2周,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