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感染中毒性脑病(infectious-toxic encephalopathy),又称急性中毒性脑炎,多见于2~10岁儿童,婴儿期少见。大多于急性感染疾病的前3d内发生,有的患儿在急性感染起病后数小时发生。
【病因】 急性细菌性感染为主要病因,如败血症、肺炎、痢疾、伤寒、猩红热、白喉、肾盂肾炎等,其次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疟疾亦可引起本病。
【病理变化】 毒血症、代谢紊乱和缺氧引起脑水肿为主要发病机制。脑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点状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染色体溶解,细胞固缩;软脑膜充血,水肿,静脉淤血或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患儿高热、严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和谵妄乃至昏迷,常有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多为全身性强直样发作或全身性强直-阵挛样发作。此外,常有阳性锥体束征、肢体瘫痪、失语、瞳孔异常等。有明显脑膜刺激征。醒转的患儿依病情轻重而有不同的转归。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听力减退、脑神经麻痹、单瘫或多肢瘫、智能减退及其他精神障碍,另一些患儿则从昏迷转为去皮质状态或去大脑强直状态,轻症者多可恢复,但有的仍可留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降低、行为异常和性格改变等。
【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脑电图正常或轻度慢波增多。
头颅CT一般正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诊断】 根据患者有伴高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史,并出现呕吐以及各种精神症状和脑部神经体征,脑脊液压力增高而其常规、生化检测正常,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炎 虫媒传染的病毒性脑炎见于夏、秋季。其他病毒性脑炎可为散发。多呈亚急性起病,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升高外,还可见脑脊液轻微浑浊,白细胞数增加和蛋白增高。
2.病毒感染后脑炎 于麻疹、流感、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后1~2周在原发病开始缓解时起病。病理改变后脑白质有散在小静脉周围灶性脱髓鞘和单个核细胞浸润,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蛋白升高及出现寡克隆IgG区带。
3.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和呕吐,可迅速出现惊厥、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改变显著,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有时白细胞内还可见吞噬的细菌,蛋白量增高,糖及氯化物下降。
4.高热惊厥 多见于婴幼儿。一般在感染性疾病体温升至38℃以上时即可发生,多呈全身强直或强直-阵挛样发作,往往一次发热仅发生一次,发作后不遗留明显脑损害。以后再发热还可发生。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感染中毒性脑病多紧随原发病起病后发生,在诊断本病之后必须抓紧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选择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病毒唑、干扰素治疗病毒性感染等。
2.退热降温 在体温超过39℃时应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放置冰枕和冷毛巾、酒精擦浴等。如持续高热,在充分抗感染措施的前提下,可临时应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用法根据病人体重计算),还可应用小剂量吲哚美辛(消炎痛)。
3.预防及治疗惊厥 在体温升高至39℃以上时,为减轻患者烦躁不安和预防惊厥,可予小剂量苯巴比妥口服或苯巴比妥钠肌注。在出现惊厥时应予地西泮静脉缓注,还可用苯巴比妥钠肌注。
4.减轻脑水肿 一般多用甘露醇静脉推注或甘油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5.应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吸入性肺炎,纠正心功能不全等
6.其他 急性期后,如遗留重要的神经功能缺损,应积极予以治疗。除针灸、中药外还可应用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及都可喜等脑循环改善药物口服。
【预后】 较好。少部分病人死于脑疝、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许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