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变组织间可夹有小岛状正常组织,脑桥外髓鞘溶解可见于小脑、基底节、海马、额、顶叶皮质及皮质下,偶尔可侵犯延髓上端,但很少波及脊髓。目前认为,认知功能障碍除了因为原发疾病如韦尼克脑病、肝衰竭、肾衰竭、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外,更多是由于脑桥外髓鞘溶解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的表现,由于CPM很少侵犯脑桥被盖部,故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常不被累及。2.目前CPM仍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积极处理原发病。

【流行病学】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偶发于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均等,其发病的共同特点为在严重疾病及营养不良基础上发生,半数以上有长期酗酒史,伴Wernicke脑病、多发性神经病等,也可发生在肝、肾衰竭、癌症晚期恶病质、大面积烧伤、创伤及大手术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严重感染及败血症、AIDS晚期及其他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发病率在0.25%左右。

【病因】 半数病例系酒精中毒晚期,也可见于肾衰竭透析治疗后、肝衰竭、肝移植后、淋巴瘤及癌症晚期、营养不良、败血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严重烧伤等。临床过快纠正低钠血症,给脱水患者过量补液均可导致该病发生;低钠血症时脑组织处于低渗状态,快速补充高渗盐水可使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进而造成脑组织脱水,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有害物质透过血脑屏障而使髓鞘脱失。

【病理变化】 CPM具有特征性病理特点,即脑桥基底部呈对称性分布的神经纤维脱髓鞘,神经细胞和轴索相对完好,可见吞噬细胞和星形细胞反应,但无少突胶质细胞,亦缺乏明显的炎症反应。病灶边界清楚,可数毫米或波及整个脑桥基底部,背盖部也可受累。病变组织间可夹有小岛状正常组织,脑桥外髓鞘溶解可见于小脑、基底节、海马、额、顶叶皮质及皮质下,偶尔可侵犯延髓上端,但很少波及脊髓。

【临床表现】

1.CPM为散发,男女及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已有许多儿童病例报道。

2.其显著特点是常伴发于严重疾病,常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四肢弛缓性瘫,咀嚼、吞咽及言语障碍,眼震、眼球协同运动障碍;可呈缄默及完全或不完全性闭锁综合征;多数CPM患者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少数存活者遗留痉挛性四肢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偶有完全康复的患者。

(1)认知功能障碍:虽然典型的CPM表现为闭锁综合征,但实际上,几乎每例患者在急性期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甚至意识障碍,轻者仅为注意力、短时记忆力、记忆力保存能力下降及学习能力降低,重者可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部分严重感染者可有谵妄。意识障碍多为CPM的最早症状,也可在其他症状出现后不久逐渐显现。当原发疾病稳定,脑干等其他症状减退后,意识障碍也可逐渐好转,但认知功能障碍可保持较长,甚至终生遗留。目前认为,认知功能障碍除了因为原发疾病如韦尼克脑病、肝衰竭、肾衰竭、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外,更多是由于脑桥外髓鞘溶解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的表现,由于CPM很少侵犯脑桥被盖部,故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常不被累及。

(2)脑干症状:约1/3的患者可表现脑干损害症状,常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咽反射亢进及舌不能外伸等球麻痹表现,少数可因双眼协同运动障碍而出现复视,还可有咀嚼无力及眼球震颤,由于大多数脑神经核团位于脑桥被盖部,较少受累,故瞳孔反射、角膜反射、面部感觉运动均被保留,偶见脑桥外病灶累及运动皮质而出现中枢性面瘫等表现。

(3)肢体瘫痪:肢体瘫痪的发生率较高,可累及双上肢及下肢,多数是四肢弛缓性瘫痪,腱反射降低,病理反射阳性,少数由于病灶累及运动皮质或传导束,从而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一般而言,肢体瘫痪常发生在假性球麻痹之后,上肢症状较下肢出现早,这是由于在脑桥基底部,皮质-延髓束的位置靠近正中线,最早被波及,而皮质脊髓束中支配下肢的纤维最靠外,最后被波及,重者常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4)锥体外系症状:在MRI、CT检查及尸检中,可发现约半数CPM患者有小脑损害,多为小脑蚓部、齿状核及绒球小结叶萎缩,其中许多患者是与伴发的韦尼克(Wernicke)脑病有关。部分还可出现基底节病变,急性期由于意识障碍、四肢瘫痪,故锥体外系症状并不明显,但起病几周后,患者常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不全或类帕金森症候群,约半年后症状可基本消失,曾有报道仅有额叶皮质及深层髓鞘损伤而遗留平衡和步态异常。

(5)无症状性CPM:可见于有长期饮酒史患者,意识清楚,可表现为眼球震颤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等慢性酒精中毒症状,无锥体束征及脑神经损害表现,血清电解质无异常,听觉、运动诱发电位均正常,但MRI可见脑桥典型病灶,可累及大部分脑桥基底部,这些患者常在偶然的MRI检查及尸检中才被发现。

(6)低血压:除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外,几乎所有的CPM患者均会发生低血压,直立时血压更低,即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或在老年患者中,也表现血压偏低。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基本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压轻度升高,蛋白质、细胞数升高等。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可表现为Ⅱ波以后不出波,潜伏期异常等脑干受损的特征性改变,脑电图大多正常,少数出现广泛性慢波。

3.CT、MRI 头颅CT、MRI的异常表现对诊断CPM有重要意义,但CT检出病灶的概率很小,MRI是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基底部以中线对称的蝙蝠翅样病灶。MRI可显示对称分布的长T1长T2弛豫。出现临床症状1周内MRI可显示正常,发病后2~3周异常信号显示清楚,几乎占除周边外的整个脑桥。必须注意,MRI及CT阴性均不能完全排除CPM:①较小病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②MRI的特征性表现在起病后10d才最明显;③约几周后,病情缓解,MRI改变可完全消失。此外,需与梗死和肿瘤鉴别,CPM无显著占位效应,病灶的对称分布也不符合血管分布的特征。

【诊断】 患者在严重的疾病基础上几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假性球麻痹、弛缓性四肢瘫痪及闭锁综合征,可临床诊断CPM,用MRI及CT检查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1.急性基底动脉梗死 CPM应与急性基底动脉梗死鉴别,后者病情发展更快,病变范围更大,除脑桥外还可波及中脑、丘脑及延髓,其锥体束征常不对称,由于更多地累及脑桥被盖部结构,故可出现多数脑神经损伤。

2.多发性硬化 常有反复缓解及复发的病史,多部位损伤表现,很少单独累及脑桥基底部。

【治疗】

1.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在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手术等情况下,应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紊乱,当出现低钠血症时,应按常规补钠,最初24h内应<12mmol,最初48h内<21mmol,并及时补充各种所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控制因低钠血症所产生的中枢神经症状如性发作、颅内高压、昏迷、呼吸骤停等。

2.目前CPM仍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积极处理原发病。纠正低钠血症应采取慢速,不使用高渗盐水,并限制液体入量;急性期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治疗脑水肿;早期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有可能抑制本病的发展;也可试用高压氧和血浆置换治疗。

【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极差,于发病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死亡原因与原发疾病的加重有关。少数存活者遗留痉挛性四肢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偶有完全康复的患者。

(蒋晓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