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脊柱病变 最常见的为外伤(骨折、脱位)、结核病变,其次为肿瘤(以转移瘤多见)、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等。
2.脊膜病变 如硬脊膜外脓肿、脊髓血管畸形、脊髓蛛网膜炎、脊膜瘤等。
3.脊髓及神经根病变 常见的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
4.脊髓内病变 如肿瘤、结核瘤、出血等。
5.其他 继发于全身疾病而引起脊髓压迫,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病理生理改变】 病灶直接压迫或破坏脊髓和脊神经根,或将脊髓推移。回流静脉受压可使受压平面以下的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脊髓水肿。动脉受压可使分布区脊髓缺血、水肿、神经细胞及白质变性和软化。病变压迫脊髓后可梗阻脊髓蛛网膜下腔,使梗阻平面以下的脑脊液循环障碍,并可引起脑脊液成分的异常。慢性压迫常先损害锥体束,其次为脊髓丘脑束和后束。急性压迫常不能充分代偿,慢性压迫能充分代偿。
【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 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多伴脊髓休克。
2.慢性脊髓压迫症 病情进行性发展,可分为三期,①刺激期:表现为神经根、脊膜刺激症状;②脊髓部分受压期,出现脊髓半横贯损害表现;③脊髓完全横贯损害。
(1)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病变压迫或刺激后根产生分布区烧灼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于咳嗽、打喷嚏、负重时加重,根性疼痛有重要定位价值,多见于硬脊膜炎、髓外肿瘤尤其是神经纤维瘤;如前根受压表现为相应节段肌束颤动、肌肉萎缩。
(2)脊髓受压症状:①运动障碍。前角受压时可出现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当锥体束受压时,引起受压平面以下肢体的痉挛性瘫痪,先从一侧开始,后再波及另侧。②感觉障碍。如先损害一侧的上升性感觉传导束路,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躯体的深感觉障碍和对侧的浅感觉障碍;病灶发展至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则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浅感觉均有障碍。髓外压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常从下肢远端开始,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压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多从受压平面向下延伸。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有较大参考价值。③反射异常。经过病变节段的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定位诊断。锥体束受损引起病灶部位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迟钝或消失,病理征阳性。④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皮肤干燥、少汗。腰骶髓以上的慢性压迫病变,早期排尿急迫不易控制,以后过度至大小便失禁。腰骶髓病变则表现为尿、便潴留。
(3)脊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脊柱局部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见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梗阻部位越低,蛋白含量增高越明显。炎症病变可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增多。肿瘤有出血坏死者红细胞和白细胞可有增加。压颈试验提示椎管不全或完全梗阻。腰穿后常可加重神经症状。疑为高颈髓段病变者腰穿时应格外小心,以免症状加重,引起呼吸肌麻痹。疑为硬脊膜外脓肿者,切忌在脊柱压痛及附近腰穿,以免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2.脊柱X线片 显示脊柱脱位、结核、骨质增生等本身病变及占位病变引起的椎管骨质破坏。
3.脊髓造影 碘油造影可分段显示椎管内情况。髓外硬膜下占位:显示蛛网膜下腔充盈缺损。造影剂阻塞端出现杯口征或帽样征。脊髓被占位病变压迫、推移,髓外硬膜外占位显示脊髓旁蛛网膜下腔随硬膜外占位病变推移而受压变形,造影剂阻塞端出现尖角征。髓内占位病变,脊髓明显增宽粗大,蛛网膜下腔明显变狭或完全阻塞。
4.脊髓动脉造影 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特殊价值。
5.脊椎CT、MRI 可清晰显示脊髓受压的影像,有助于诊断椎管狭窄和椎间盘脱出等,脊髓磁共振成像还可显示脊髓本身病变。
【诊断】
1.发病多缓慢,少数呈肢体瘫痪急性发病。
2.可有或无神经根性痛,病变部位以下可出现脊髓不全或完全性半横贯(Brown-sequard综合征)或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与体征。髓内肿瘤较早出现大小便障碍。
3.腰椎穿刺检查多有蛛网膜下腔部分或完全梗阻现象。脑脊液检查常有蛋白含量增高而白细胞计数多属正常。
4.X线平片示病变区有时可见椎弓根间距增宽、椎间孔扩大或有椎骨骨质破坏。
5.MRI可精确显示肿瘤形态及其与脊髓的位置关系。
6.经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1.病因治疗 包括手术、药物治疗。急性脊髓压迫应争取在发病6h内手术减压。硬脊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并给予足量抗生素。脊柱结核可手术同时予抗结核治疗。
2.对症治疗 防压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瘫痪肢体行康复锻炼等。
【预后】 与病因、受压时间长短、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关。慢性脊髓压迫较急性压迫预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